新华社合肥10月1日电 (记者 葛如江马姝瑞) 我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坚持科学发展、“绿色承接”,树立环保“高门槛”,拒绝了数百亿元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示范区成立伊始,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即提出:“产业承接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坚持高端承接、创新承接、集群承接。”
据统计,仅2010年,示范区共实现生产总值8224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4455.1亿元。高产值的背后,是示范区陆续否决了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100多个,涉及投资300多亿元。仅巢湖流域就否决了不符合产业政策或选址不当、污染严重的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余个,包括拟投资5000万元的冷轧钢制造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纺织品印染项目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安徽省始终坚持产业承接“四个一律不批”: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严重,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
据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计,示范区成立以来,六大耗能行业投资增速较“十一五”前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电力、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投资增幅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装备制造、环保再生、高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大幅提升。
新闻推荐
今年39岁的徽州区洽舍村农家妇女王芹妹曾是一名打工妹,2008年她返乡创业办起了土鸡养殖场。经过4年多的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产品远销到了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今年初,她又积极争...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