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嘉宾:
陆勤毅(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我们已遭自然界的报复
记者:目前,我国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陆勤毅: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重,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灾害频发、能源矿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触目惊心,这些现象揭示了资本对自然的掠夺已经达到极限。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我国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也格外突出。为了加快发展,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换回了贸易顺差,也不得不接受了巨额生态逆差。
记者:为什么说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潮流的正确之举?
陆勤毅: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曾导致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败。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发达国家掀起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在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兴产业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对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源耗竭型、环境污染型传统工业结构的一种辩证扬弃。
当前,世界和我国正处于文明转换时代,即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圆强国梦,只有把握这一时代特征,顺应文明转换趋势、抓住文明转换机遇,才能够避免“落后挨打”的命运,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振兴和崛起。
生态文明,道德为先
记者:您在发言中提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它们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陆勤毅:在工业文明的伦理道德中,人是主宰世界的唯一主体和中心,自然界和其他生物都只是人类改造的对象。这带来的结果是:人类可以心安理得地占有和掠夺自然;自然作为被改造对象,理所当然地被人类无限地征服和改造。这是导致工业文明陷入困境的根源,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而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强调人和自然都是主体,人对自然、对人类承担着道德义务。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不能掠夺自然,不能超过生态的承载能力,不能忽视人类和自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塑“经济理性”?
陆勤毅:所谓经济理性,指的是对于生产者,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树立生态道德文明观念,则需要重塑经济理性,即:以“生产的更少但更好”原则取代利润最大化原则,以绿色增长取代“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原则,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杜绝经济总量上的浪费、劳动的异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内在统一。
生态文明三部曲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在哪几个方面进行细化?
陆勤毅:“生态文明建设可从制度、特质、消费三大方面进行细化建设。
记者:生态物质文明建设具体指什么?
陆勤毅:建设生态物质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使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物化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全过程中来,使经济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探索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物质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因此要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环境友好或低碳化的产业结构。
记者: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生态消费文明观?
陆勤毅:人们的消费取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只有实现了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型,才能实现生产方式的真正生态化。所谓生态消费文明,是指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就是要健全生态理性,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的消费行为,反对把消费同满足或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避免消费 “危及消费者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在生产或丢弃中明显不相称地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危动物或者环境资料中获得材料制成的产品”等,做到消费者对环境负责,减少生活污染。
记者:何谓生态制度文明?
陆勤毅:我前面所说的生态道德伦理观是对人类生态行为的一种精神上的软约束,而生态制度文明则是对人类生态行为的一种制度上的硬约束,而且是更有效的约束。
生态制度文明不仅要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穿一双寿命为三年的鞋子与穿三双寿命为一年的鞋子相比,后者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要大得多。但由于大量低收入群体的存在,消费行为会陷入“越贱越买、越买越贱”的循环,生态制度效应会大打折扣。因此,生态制度文明还要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和解,为推进生态文明奠定社会基础。
8月1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暨“建设生态强省”专题协商会在合肥隆重开幕,省委书记张宝顺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斌出席会议,省政协主席王明方主持会议。 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新闻推荐
紧抓发展第一要务 创建双河美好新未来——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发展纪实
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发展纪实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