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到田间现场讲课,参加培训的颍泉区宁老庄镇新农村种地老把式李春和(中)和学员们认真听讲。
从今年开始,颍泉区宁老庄镇新农村村民李春和打算改变自己的小麦施肥方式,从“一炮轰”的一次性施肥改为分次按需施肥,“这样做,产量高还能节约不少肥料。”李春和告诉记者,这是他从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课上学到的“新本事”。
学习技能多增收
4月9日上午,在颍泉区宁老庄镇培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训基地,一场果蔬知识培训课正在进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教室里座无虚席,上百位农民认真听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春和,正坐在前排仔细做着笔记。
“4月20日前后,要防治穗蚜和赤霉病;‘五一\’前后,要开展‘一喷三防\’……”李春和一边小声重复着专家的讲课内容,一边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写写划划。
“这是俺的红宝书。”李春和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这几天听课的内容,“以后俺种地就按照上面来,保证种得好。”眼下,李春和种了11亩小麦,1亩蔬菜,2亩西瓜。“前年,俺村的老张听了培训课,按照专家的指导,去年一亩地麦子比俺多收了一百多斤,俺不服气。”李春和鼓着腮帮子愤愤不平,“俺种田出力大,肥料也舍得下,今年学了技术,产量一定得比老张的高。”
课堂上,都是像李春和这样的庄稼汉。王瑞中也是新农村村民,已经连续两年参加新型农民培训了。“俺家有四五亩地,种的都是瓜果蔬菜。去年听了专家的话,俺种的西瓜又水灵个头又大,拉到集市上卖可受欢迎啦。”今年初,王瑞中就到处打听啥时候举办培训班。“俺可是村里最早一批报名的,专家教的都是赚钱的法子,可得好好听。”
职业农民争着当
在一旁听课的培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培广告诉记者,在坐的大多是合作社社员。“我们合作社2010年成立,每年都与颍泉区培训机构合作,一起给社员和其他种植户上课。”
董培广介绍说,过去,社员们想法很单纯,就是把地种好,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此。“我们要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纯劳力干活的生产方式,通过学习技术争当职业农民。”董培广认为,让种地老把式发生这种转变的就是新型农民培训。
通过培训,他们对国家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这些跟农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下定决心当“更专业”的农民,他们集体出资,参加培训、外出考察、引进技术……开始自己操作耕、种、收等环节的专业化进程。
董培广告诉记者,合作社社员经过新型农民培训后,种植的瓜果蔬菜产量比其他农户高60%以上,收入也高出不少。
免费培训送化肥
“这样的培训不花俺们一分钱,培训结束了每人还发一袋100斤重的复合肥。”李春和扬了扬手中免费发放的教材,兴冲冲地告诉记者。
颍泉区农广校校长李士听介绍,今天举行的蔬菜种植培训班是今年颍泉区新型农民培训的一项内容。“今天是第二期,已经培训了200人。这样的培训还将持续好几个月。”李士听告诉记者,2013年全区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67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77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900人。
“帮忙不添乱。”李士听说,这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原则。发给农民的教材都是免费的,每人在参加培训后还会发放一定的物资补助。“之后,我们还将举办畜牧养殖户培训班、基层农技推广等培训班。如果在市区宾馆培训,我们中午还管饭,来回交通费都给报销。这都是民生工程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培训课上的90后
培训课堂上,几副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田富朋是宁老庄镇宁老庄人,22岁的他皮肤黝黑,听课时也格外认真。
“由于身体原因,父母不放心我外出打工。”田富朋告诉记者,村里像他这么大的年轻人都去城市了,自己留下来搞种植说不定会有前途。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习惯了农村生活。这些年,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很大,不比城里差多少;再说,农业正在现代化,种地靠科技和机器,我学会现代农业技术后,在农村大有可为。”说这话的时候,田富朋透出几分成熟,“正好,新型农民培训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多向专家学习学习,打算今年建两个蔬菜大棚。”
同为22岁的田雪已经种了几年庄稼。她是宁老庄镇许庄村人,家里有三四亩地。“听说草莓效益不错,我想建几个草莓大棚,正好向专家请教请教。”
李士听告诉记者,这两年,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到培训大军中来。“种地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不少人还采用传统的种地方式。与他们相比,年轻人的思想更开放,愿意多学技术、更会创新,未来,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 关加加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