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插花镇种粮大户李玉强(中)用自己改进的大豆精播机播种大豆。
没日没夜地忙活七八天后,颍东区插花镇种粮大户李玉强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今年夏种,他依靠机械耕种优势,在1400余亩承包地上,悉数种上了大豆、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夏风吹拂下,连片的土地映衬出下一季的丰收希望。
科学种植学问多
“夏种就得‘抢\’字当头,不趁着前阵子墒情好播种完,再晚几天种就麻烦了。”李玉强一边清洗手上的农机油污,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头开好了,就指望下一步能顺一些。我的目标是,希望大豆亩产能达400斤左右,玉米亩产超1100斤,高粱超700斤。”
今年40岁的李玉强是插花镇闸南村人。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他总是把自己的高产目标建立在科技种田、稳扎稳打的基础上。
“就说这种豆子吧,我的地没有烧,秸秆还田处理后,用机子平整了土地;大豆种子,我用的是经灭虫剂、灭菌剂等包衣处理的‘中黄13’。”李玉强有板有眼地说,“最关键的播种环节,采用机械化精播技术,调试好行距株距,每亩播种量控制在4公斤内,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有利于作物生长。”
可能是担心记者听不太懂,李玉强就拿自己和普通农户做了比较:午收后,不少农民喜欢一把火烧掉秸秆,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影响土壤墒情,对后期夏种也不利;我呢,选择秸秆粉碎还田,尽管收割费点事儿,但还田后的土壤更肥沃,还可降低复合肥用量,有效提升产量。选种环节,不少农民图省事儿,随便买点种子就下地了;我使用的是经过处理的良种,不仅能防治地下病虫害和幼苗病虫害,产量上也更有保障。播种环节,虽然现在多数农户都选择机械化种植,但由于行距株距控制不佳,不仅浪费种子,还为后期剪苗增添了费用。“算下来,光播种这一块,我一亩地就能省四五十块钱的成本。”
现代农机很给力
李玉强地种得好,跟他擅长使用农机有关。作为当地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玉强掌握着36台拖拉机、32台收割机及大量植保、喷灌设备的调度权,“每到农忙时节,这些机器都会发挥大作用。收割、耕地、播种,农机手穿梭在田间地头,开展一条龙服务,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为收麦和夏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今年午收时恰逢阴雨连绵。为抢收小麦,李玉强的联合收割机一刻不停地工作,保证了小麦及时收割,“人停机不停,这才没让粮食烂在地里。”
农机作用大,但使用起来并非一成不变。这几年,李玉强没少在“捣鼓”农机上下工夫。“我改造过高粱播种机,也改造过大豆精播机,目的都是让机器更加适应本地的农业生产。这不,今年我用的是自己改良过的大豆精播机,不仅节约了动力和种子,播种速度也大幅提高。抢农时,机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整结构寻“钱景”
种高粱,是李玉强以前从没想过的。然而,今年夏种,他专门腾出100亩地,种上这种“新”作物。
“种粮风险大。上半年,因为前期干旱、冻害,加上后期连阴雨,小麦减产不少,每亩地只打800来斤,扣除土地流转、人力、化肥、机械等成本,也挣不到啥钱。”李玉强说,相比而言,高粱经济价值高,今年就试种个百十亩。
除高粱外,李玉强也在争取流转更多的土地,希望在苗木种植上寻找“钱景”。“苗木经济效益高,收入更有保障些。现在,土地流转的事谈得差不多了;等秋收后,我再种百十亩苗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刘阿娜)近日,经过颍东法院袁寨法庭法官的耐心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成功解决。 据了解,林某是合肥某机械经营部的个体经营者,于2010年9月与颍东区袁寨镇人郝某签订了破...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