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鸣本报通讯员 李多庆
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展社区家政服务市场化模式,为空巢老人送去贴心服务。
童宗德老人今年74岁,是一个“三无”老人。从包河区包公街道开始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童宗德老人就成为重点服务对象。每天,包公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赵惠敏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径直来到童宗德老人的家。
“大爷,还没起床呢? ”一进门,赵惠敏便跟老人打招呼。老人听力不好,每次赵惠敏跟他说话都要很大声。
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外,老人还有一个“专职保姆”——秦杏梅。这是社区为了更好服务童宗德老人,从社会服务机构雇用的。秦杏梅每周都来老人家里做几次家政,几个月下来跟老人相处很融洽。最近老人身体不好,她几乎隔天就来一次。秦杏梅打心里把老人当成亲人,做完事情后都跟老人唠唠家常,家里做了好吃的也带来给老人尝尝。
包公街道地处合肥市老城区,10平方公里的辖区生活着近10万人,60岁以上老人有1万多,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养老成为摆在街道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街道要积极创新,将‘全能街道\’转变成‘有限街道\’,市场能办好的,应该放手让市场去做。若像以前一样管得宽,必然有‘死角\’。 ”赵惠敏介绍,为了更好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公街道在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引进社会服务企业参与,用市场的办法为老年居民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徐敏家政是合肥市较为知名的社会服务机构,一直以来苦于缺乏场地、资金以及信息等,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包公街道社会服务市场化的推行,2013年12月徐敏家政第一家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基地在包公街道航运南村正式挂牌成立,并生根发芽。
“政府购买服务,既帮助辖区服务型企业扩大了市场,又让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更全面、水平更专业,实现养老服务从‘温饱\’逐步迈进‘小康\’,可谓互利双赢。 ”赵惠敏说。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社区只有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才是一个和谐有爱的社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加强对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培训,让社区老人们安享晚年。 ”赵惠敏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家住合肥包河区的市民李平去年年底与朋友到一家餐馆就餐,席间要去卫生间,在经过大厅时因地面积水,不慎摔倒,仰面倒下时因右手撑地,造成手骨骨折,当即由朋友送至医院救治。事后产生的医药费、误工费、护...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