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7月7日头版报道: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作为600万市民的“大水缸”所在地的省会城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把环水库岗地打造成生态旅游“慢城”,一产与三产跨界发展,走出一条城乡联动、城水共生、民富村美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从“单一岗地”到“多彩慢城”——
生态旅游串联水库岗地
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游客坐上观光旅行车,穿行于橘红色的慢道,感受田园的美和采摘的乐趣,感受水源地的美,这就是被誉为合肥“最美后花园”——庐阳区的三十岗乡。2014中国合肥桃蹊桃花节于3月在该乡举办,仅开幕式当天就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庐阳区在2003年举办了第一届西瓜节,开启了特色农业办文化节的先河,三十岗牌西瓜从此成为合肥市民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从西瓜节到中日韩围棋赛、全国钓鲫精英赛、自行车嘉年华、牡丹节、三国文化节的举办,再到桃花节、美食文化节、采摘节等各类节庆活动的陆续上演,庐阳区逐渐走出了与区情相互辉映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要实现庐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生态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庐阳区始终把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放在第一位,抓住水环境治理这个总纲,顺势而为,勇于作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都市农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环境好起来,让企业想进来,让农民富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庐阳区委书记吴劲如是说。
从“他山之石”到“庐阳之玉”——
美好乡村建设彰显特色
这里还是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全市人民的水源保护地。
如何避开发展的掣肘?几经探索和努力,庐阳区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即实施“开放活乡、生态美乡、旅游兴乡”发展战略,主打“生态”和“文化”两张牌,立足水源地保护,全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美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区共启动建设三十岗乡东瞿大郢、崔岗大郢和大杨镇岗西村东风村民组美好乡村示范点3个,安排美好乡村建设项目9个,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13亿元。两年来共投入美好乡村建设项目专项经费8015.8万元,重点用于村庄房屋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不仅美化了村庄,提升了村民文明素质,最关键的是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老百姓很欢迎。”三十岗乡乡长郑爱梅说,“以东瞿美食文化村为例,桃花节、三国围棋赛、西瓜节等各类节庆赛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费,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户农家乐纯收入不低于5万元,比以前收入的5倍还多。”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96元,同比增长14%。而核心景区部分农户年收入甚至超过10万元。
从“单枪匹马”到“合纵连横”——
企业与村民实现共赢
感受到庐阳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考量后,安徽森绿成刚生态园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正式入驻庐阳区三十岗乡。作为知名经果林示范企业,森绿成刚种植美国薄皮山核桃等各类绿化苗木6000余亩,几年来投资近90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王永成告诉记者,公司就近从周边村庄聘用农民对经果林进行施肥修枝,一方面减少了公司开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实现企业和当地居民互利共赢。
“从保护合肥市民‘大水缸\’的全局出发,我们一不能等,二不能靠,必须主动出击,用活政策指挥棒,让生态农业在这块宝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吴劲说。自2010年以来,该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奖补政策,平均每年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逾千万元扶持农业转型升级,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100多万元,涉农奖补政策覆盖全区符合条件的各类农林企业122家,带动农林企业土地平整、设施大棚、基础设施等各类投资逾5亿元。通过“奖补政策”这根指挥棒,引进一批高质量农林企业,为全面退出传统种植农业,发展生态都市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新增设施栽培4500余亩,建成经果林7000余亩、苗木花卉2.5万余亩,建成安徽佳诚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三十岗乡王大塘省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大杨镇康绿等5个市级设施栽培基地,引进九溪生态农业、华艺园林、桃蹊农业等近百家企业投资林木发展。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其中95%以上为当地农民。 (杨丹丹 王领)
新闻推荐
900平方米的厂房,日洗衣量可达5000件,年营业额近千万元,每件衣服都能享受精细分类的洗涤和立体化的熨烫……走进庐阳工业园吴云红创办的金凯萨洗衣店的后方“基地”,“中央工厂模式”的洗衣方式...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