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异乡学子的乡古诗情
1985年8月底,当陈先发跟父亲一起拎着一只旧木箱和一副用麻绳捆起的棉絮,踏进上海北站时,他所说的“人生第二次做一个异乡人”的生活,在复旦大学开始了。但在复旦的学业也一度让他苦恼。这个以安徽省文科全省第二名入学的高材生,莫名其妙地被国际政治系录取。他不得不坐在课堂上,展开对所谓“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与可预见的前景之类课题的研究。那几年,他开始完全地回避专业课程,沉溺到一种忘我而疯狂的阅读中:早上,带着一块干面包进入复旦图书馆,直到夜间,被管理员轰出来。“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阅读”,也可能是这一阶段对书籍形成的奇特嗜好,他在1987年开始转读复旦新闻学院。
事实上,他在新闻专业上好好地钻研课业的同时,也投身到了那时在上海各大学校园中如火如荼展开的,所谓“大学生诗歌运动”中。按照陈先发的话说,“复旦最后两年应该是我写诗生涯的第一次‘跨栏\’,让诗歌深深地走入自己的世界。”作为当时有影响的复旦诗社中坚分子、《诗耕地》诗刊的主编,这位在青年诗人陈先发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美好幻景”的制造者之一。当时的复旦,有一个很红火的小咖啡馆“大家沙龙”,陈先发他们夜里的据点之一。他们在烛光映照的墙上,贴了许多诗歌,也会趁大家喝啤酒的高兴劲儿,在那儿且歌且舞一会儿。后来,陈先发领着一批诗社成员、专为诗社成员朗诵作品的“复旦剧社”成员,辗转于华东化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等校。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大量诗作并在《萌芽》、《飞天》等几块学院派的阵地上发表,创作了话剧《全世界都游戏》并在各大学巡回演出。他的诗歌文本的纯净古朴、迅速的语言形式、乡村本源的抒怀,是一个重要特点,这使得他的诗中弥漫着一种“疼痛感”。他被学生们推选为“当代大学生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虚荣与狂妄,激进与浅薄,在一个大孩子身上,曾达到了它的顶点,让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跨栏”任务。
写诗源自一种信念,叫“致良知”
自1991年底到1998年这段时间,对陈先发来说,是一段异乎寻常的岁月,被陈先发称为一种“沸腾的记者生活”:在大别山区,他一天跋涉崎岖山道80多里,遍访缺粮山民;在淮水遭遇大洪水时,他和一大片同在逃避的蛇被逼到一个“庄台”上等等......几年下来,他跑遍了全国17个省偏远地区和城市,调查粮食问题、完成了“失地农民生存实录”;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一些调查报告使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有的甚至推动了《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年仅30岁,陈先发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记者。
这段日子,陈先发几乎是“刻意地”偏离诗坛。对于这段生活,他说:“那些年我到处采访,事实上是沉溺在别人的事件中,别人的日常状态中。他们的痛苦,他们的世俗,对我而言,即是一种可触可摸的乌托邦。一种进入了,但始终感觉到――是同时在远离着的一种东西。很难说它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或许根本上,它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也找到过处理它们的一个方式,那就是写出了长篇小说《拉魂腔》。至今,我没有能力用诗歌体裁去消解它们。”后来,陈先发才发现,如果说大学时期的诗歌创作生涯,让自己有了第一次“跨栏”的感觉。那这段经历其实是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第二次“跨栏”:它让他找到一种写诗信念——致良知。陈先发曾说,“诗歌与诚实劳动互为本质”,他不仅在诗中关注农民,还以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分忧。这种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杜甫这样的心系苍生、为民请命的儒家知识分子。民生疾苦,无论何时都是有良知的诗人无法回避的主题就这样,陈先发独自踯躅在中国乡村的大地上,既像漂泊,又似放逐,且行且歌且喷涌。
学会专注,才能发力“跨栏”
现实生活中的陈先发,其实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甚至喜欢一切“就简”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内心世界有三个变化值得一说。一是“平视”眼光开始形成,现在他更愿意在保持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同时,向世上所有人伸出和解之手,不再于得失上计较了。二是不再有“速成之心”,他愿意耗十年二十年之力,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活在人群之中,没有耀眼之光没关系,要在自己的生命中沉浸下来。三是开始“凝神”,爱好太多了,消耗精力的地方太多了,以后会把有限的生命力凝聚于几个小的点上,不分神,不空耗。除了写作,陈先发唯一的爱好就是对元代以前中国高古瓷器的嗜好与研究。在收藏上,他有很重的学究气。他最推崇的就是南宋瓷器“化繁为简”的工艺,在陈先发看来这些瓷器片会让你领悟到所谓的“匠人心境”,也让你明白:一个人活着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减法,学会忘记,这样你才会专注一件事,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心境,在2003年10年后至今的这段时间里,陈先发真正创作状态的喷薄而出:他写下了诗集《前世》以及《残简》系列等许多向现代语虚心致敬的作品,具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写于2004年10月的诗歌短制《丹青见》,甚至被一些人认为已成为汉诗的经典之作。2014年陈先发的长篇哲学随笔《黑池坝笔记》出版,书名中他形象地将合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黑池坝”写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带有浓浓的“本土气息”,被当地作家们称之为“奇书”。近年来,陈先发先后当选为“1996-2006年十大新锐诗人”,获“十月诗歌奖”和“十月文学奖”双奖,并应邀参加了首届中英诗歌节暨东、西方诗人对话会,在当代汉语诗坛影响日趋增大。2015年,是陈先发写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用他的话说:“这一年我要放缓步伐,发力突击,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跨栏\’。”而这对于陈先发来说,他要真正静下心,忘记自己的写诗经验,忘记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宣泄”,真正专注这部讲述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万行诗,让他真正成为一种源自生活的诗,成为自己眼中最为“鲜活”的生活作品。这也是陈先发多年诗歌写作的一次“跨栏”,对自己这些年来写诗的一次真正总结。
LINK他的跨栏成绩轴
198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以《树枝不会折断》(组诗)刊发于《诗歌报》在全国产生初步影响为早期写作的标志。
2004年:《丹青见》《前世》等成为诗坛名篇,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被选入国内外一些高校的教材;2005年诗集《前世》出版,获“十月诗歌奖”。
2006年:长篇小说《拉魂腔》出版;2008年当选“中国年度诗人”和“中国十大新锐诗人之一”。
2009年:创作了《白头与过往》、《姚鼐》、《口腔医院》等五首长诗,激起巨大反响。获得十月文学奖等一批奖项。
2011年:诗集《写碑之心》出版,获得国内获金最高的首届中国海南诗歌双年奖,并将所有奖金捐赠给山区贫困学校。
2012年:成功举行“春日里——陈先发诗酒会”,欧洲权威英文文学刊物《欧洲》介绍其诗歌,央视的新年诗会等介绍并朗诵其作品。
2012年:成功举行“春日里——陈先发诗酒会”,欧洲权威英文文学刊物《欧洲》介绍其诗歌,央视的新年诗会等介绍并朗诵其作品。
新闻推荐
福尔摩斯埋进蛋糕里 学长出差来到合肥,恰逢生日。我说要为他做个蛋糕,他说这是小女孩的玩意儿,不要。但我还是做了。 在他所在的城市,他曾是上千刑警的领头雁,奈何一
福尔摩斯埋进蛋糕里 学长出差来到合肥,恰逢生日。我说要为他做个蛋糕,他说这是小女孩的玩意儿,不要。但我还是做了。 在他所在的城市,他曾是上千刑警的领头雁,奈何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今赋了闲差。四十...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