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让社区变成贴心小棉袄
我想先来一段回忆,邻居从楼上扔东西,弄脏了一楼居民的院子。于是,一位年龄偏长,憨态可掬,面容慈祥的“大妈”,一团和气地跑来调解。似乎,这是我年幼时,对于居委会主任这个职务最初的理解,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于是,见到刘明,我有太多的疑问,等着她告诉我,如今社居委主任最真实的模样。
90后都干起了社区工作
打破旧观念有多重要,一不小心就被发展的社会out了。就在我还想着,面前的社居委书记刘明,才40岁,是不是太年轻了。那边,另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从我身边穿过,目测,90后。果不其然,在刘明的口中我们得到了证实。“我们这有3个大学生,这些年,国家规范了社区工作,所以人员都是公开招考的,也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原来,社居委早就不是一群大妈们的家长里短,有着很多实质性的内容。
刘明说,在合肥像她这样比较年轻的社居委书记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样更利于接受新鲜事物,办事的效率和思维的创新度也更高。只是,不管是不是做书记,年轻人做社区工作,都难免浮躁。她经常需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平复年轻人躁动不安的心。
其实刘明起初是鼓楼街道的一名幼儿园老师,后来因为街道的撤除,工作人员新组建了海棠街道。但是,没有幼儿园了。现在回想起来,刚好十年。那一刻,刘明哭了,含着委屈的眼泪,和老公诉苦,我一个园丁,知识分子,怎么就成为了“居委会大妈”呢?但是,好在刘明没有放弃。“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心态的转变,她受到了启发,既然都是要换工作,不管哪一种都是新的开始。
她同样经历了一团乱麻、稚嫩偏执的时期,三年,这是历练的时间。三年以后,刘明坦言,已经不愿意再去当幼儿园老师了。她就这样爱上了社区工作,并且一路走来,让自己的社区活动丰富且贴心。
在这里找回邻居
刘明说,她所在的社居委,辖区内几乎没有企业商业,都是住宅。如今的住宅,几乎都是商品房、高层,关起门来大家都是“陌生人”。于是,不由得让我脑袋走神,回忆起了当年的时光。那时候,我们都住在父母单位的房子里,邻里都是父母的同事,熟人。特别是夏日的傍晚,大家都习惯性搬几个板凳拼成餐桌,把饭菜都端到门口一起吃。孩子们从这家窜到那家,随便夹自己爱吃的菜。这只是回忆,现在到家关起门就是一个隔绝地带。
但是,刘明和一帮人在帮大家找回这样的和谐,用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方式。他们每周六都会组建“爱家课堂”。各种形式的家庭活动都会包含在其中,一周室内课堂,一周广场活动。绘本读物、妙趣实验、沙画制作……围绕着亲子的范围,让每个家庭有了沟通的环境与氛围,自然大家之间的就会变得熟知。
而刘明和同事们也会在这个环境里,不断为大家服务。以前大家觉得和社居委的人有距离,“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现在,他们努力改变这个固化的印象,渴望通过不断的亲近居民,办社区居民感兴趣有实惠的活动。
当然努力一定会被得到认可。刘明回忆起一件最近发生,让她还挺幸福的事儿。八一期间,他们组织了一场“唱红八一”的军歌比赛。离活动开始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刘明和同事们正在布置场地,做最后的准备。这时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走了过来,问这里是不是可以听到军歌?刘明说,是的,不过活动还有好一会儿才开始呢。结果老奶奶就这样站在旁边等。刘明立马给老奶奶端了个椅子,还拿了瓶水给奶奶喝。老奶奶可开心了,说她就喜欢听阎维文的歌,所以赶早来占个好位置。聊着聊着,想起来件事,拿出手机,老奶奶给女儿打了个电话,说,你不用来给我送板凳和水了,社区的工作人员都给我弄好了。事后刘明得知,老奶奶是提前下来找活动位置的,一旦找到了,就打电话让女儿来送板凳和水。电话那头,女儿还让老奶奶一定要谢谢刘明她们。
新闻推荐
金九银十大混战,Big or Small?撰文·方军 设计·洪孟晨今年车市虽然整体低迷,但是众多新车上市依然搅得车坛热闹非凡。尤其“金九银十”之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大车企一定会抓紧新车这根救命稻...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