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方明阳
“哗哗……哗哗……”这是机场自动门开闭的声音,舒缓轻松的节奏往往是旅客抵达机场的第一印象。 2015年,合肥机场年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每天上万人进出航站楼,高频率的使用造成自动门故障率很高。据统计,41套自动门的易损件,平均每年更换两次,每次需要410元,成本很高。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合肥机场综保部基建办龚俊辉和他的技改小组接受了这项任务。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摸索,成功研制成了自制配件,不仅省下了每年近17万元的维保费,而且材料费至少可以节约近6万元,性能也比原厂件大幅提高。
是什么原因让龚俊辉萌生了改造成熟的自动门系统呢?他说了一个故事:2015年6月,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合肥机场航站楼一扇自动门需增装一套防夹人装置,那是一副很简单的红外线发送与接收元件,厂家开口就要2200元一套,而且不容还价。迫于安全考虑,加上自身确实没有能够替代的产品,机场方只得认账,“但我们觉得很窝囊,完全是因为自身无能找不到替代产品造成的。”
更令龚俊辉担心的是,2013年启用的41套自动门售后维保期已经结束,自动门一旦损坏,只能让生产厂家来人维修,但厂家远在北京,如果由他们提供维保,及时性将难以保证,且每年维保费厂家优惠后报价每年还要17万元。 “其实自动门损坏除电气部分外,最频繁的就是门体下方的滑轨和止摆器,但这两个配件厂家价格分别是190元、220元,每套门平均一年就要更换两次,关键是维修没有终点啊,这是一笔怎样的费用!从那时起,我们技改组就开始攻关,发誓一定要找到替代品,绝不能被厂商无休止的牵制。 ”
技改小组开始认真研究自动门电气和机械系统。由于航站楼的每一套门都处于使用状态,不可能长时间用于研究试验,因此第一步必须建立一个实验平台。龚俊辉所在部门也积极支持,他们在并不宽敞的部门会议室搭建了一套自动门试验平台。 “我是学电气专业的,正好派上了用场。 ”说到车床,龚俊辉瘦削的脸马上显得神采奕奕。没有图纸自己设计,没有材料自己寻找,报废的铝制梯支架截裁一段作为车床的底座,废弃的水泵电机成为车床主轴电机,从二手市场买来机床数控驱动电机,单位更换的废弃开关电源外壳制作成控制器电气箱。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组装,花费仅600多元、一个像模像样集车、铣一体的设备终于组装完工。
在技改组摆放自动门实验平台和自制车床的会议室,有一台微型电钻固定在支架上。据龚俊辉介绍,那是他业余时间用于篆刻的电磨机。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能让自动门止摆器和滑动的门轴结合得更紧密,门扇滑动的噪音更小一点。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突然看到眼前的这个工具,瞬间灵机一动,“如果用这个精密度很高的小钻头在止摆器上打个眼,塞进一个金属销,一定能使止摆器与门轴结合得更紧密。 ”通过多次实验,不仅止摆器和门轴就像是粘在了一起,而且门扇滑动的噪音也降低很多,大大提高了止摆器的使用寿命,这样,他们终于成功发明了替代品,为机场节约了维修成本。
新闻推荐
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引爆公众对于国内旅游体验差的“吐槽”。与此同时,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近600万,不少人在网上分享在海外享受到令人感慨的优质服务。境外游优质服务专业、精细旅...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