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
民国世家,除了站在权力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文化界声名卓著的“合肥四姐妹”。
1906年,张兆和四姐妹的妈妈陆英嫁给张武龄。那是一场真正的世纪婚礼,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武龄的爷爷张树生是李鸿章的左臂右膀,淮军第二号人物,当过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清朝总督的职位总共才九个,他一个人就干了三分之一。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说这话的是叶圣陶,当时他在张家创办的“乐益”女校教书,那个学校的老师堪称一流明星阵容: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名字每个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后来,四姐妹的四位夫婿,果然也都各有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大姐张元和文静端庄,属于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少,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张元和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
当时,优伶的地位非常低下,两人的婚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小报都用“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之类的标题。
1949年5月18日,顾传玠率全家去了台湾,再也不曾登台演出,偶尔在家中唱戏,扮演多是悲剧角色,听众只有元和一人。1966年,他因肝病去世。悲痛不已的元和,手书《昆曲身段试谱》,以作为纪念。顾传玠去世后,张元和致力于弘扬昆曲,80多岁还客串了王颖导演的电影《喜福会》。
张兆和:瞬间让沈从文沦陷
出身好身体好,轻轻松松拿全校女子全能运动第一名;穿男装剪短发,却是中国公学的万人迷。沈从文在操场上见到这位边走边吹口琴、不时潇洒把头发一甩的女学生,瞬间沦陷。当校园纷纷传言沈先生再追不到张兆和就要自杀时,张兆和冲进胡适办公室投诉。无厘头的校长笑眯眯地说:“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你应该帮助他!”
半年后,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
解放后,沈从文有一段时间生活坎坷,被老友疏离。他想不开,数度自杀;此时张兆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每个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她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5个失学儿童。
1969年初冬,张兆和已被下放到湖北挑粪,沈从文也即将下放改造。张允和来探望他,沈从文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哭了起来,快70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张允和的出生很惊险,不足4斤,被脐带绕脖子三圈,祖母坐镇指挥一群仆妇喷了108袋水烟,好不容易才把她救活。
18岁那年,张允和跟同学的哥哥周有光相爱。谈婚论嫁时周有光担忧地写给她一封信: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十几页信,鼓励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等到周有光成为语言大师,成为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张允和已经80余岁。夫妻两人每天上午一道茶、下午一道咖啡,喝时还会把杯子高举碰一下,举案齐眉。
张充和:将外国丈夫带成了汉学家
张家四姐张充和也是万人迷,她的文艺细胞受到蒋介石、章士钊、沈尹默的称赞;诗人卞之琳对她一见倾心,写出著名的《断章》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纷纷唱和。
1948年11月,傅汉思和张充和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一个多月后,张充和随丈夫前往美国。
二姐夫周有光说:“张充和的古文造诣比其她姐妹都高。”张充和赴美后,先是任职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其后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二十余年,课外兼授昆曲,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在耶鲁大学,她教书法,穿旗袍,带女儿学昆曲,带着丈夫成了著名的汉学家。
身为汉学家的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三湘都市报》
新闻推荐
点开链接 冯先生损失2000元 ■170和171号段手机号成诈骗重灾区■该号段由虚拟运营商提供,无需身份证就能买
一条诈骗短信,让合肥市民冯先生莫名损失了两千元。谈及为何会上当,冯先生称自己被171号段的号码蒙骗了。5月2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170、171号段的号码已成诈骗重...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