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树琛
细心的网友最近发现,手机上的支付宝新增了一项“刷脸登录”功能,无需密码验证,直接扫描“颜值”即可登录账号。记者在不同场景下多次体验发现,一键点击“刷脸登录”后,将面部放入扫描区域,系统会提示“眨眨眼”,按要求操作后,支付宝即可顺利登录成功。
虽然此次开放的是刷脸登录功能,但是支付宝已经明确有了开启刷脸支付的意图。事实上,早在2015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亲身示范了蚂蚁金服集团与Face++合作研发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并且通过淘宝刷脸购物成功。刷脸畅行是否指日可待? “出门就靠一张脸”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市场新宠 “刷脸”已应用到诸多领域
在合肥市习友路一家从事微波技术研究和微波器件生产销售的科技公司,产品经理小戎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对着办公区门口的一台笔记本大小的仪器微笑一下,这就是早班报到。与别的公司打卡上班不同,小戎和同事们“刷脸”。
人脸识别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月上旬,深圳机场发布的信息显示,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运行,安检人脸识别系统在深圳机场国内安检区正式投入使用。深圳机场成为全国首家将人脸识别系统嵌入机场安检信息系统、实现两套系统一体化运行的机场。深圳机场方面介绍说,人脸识别系统主要通过安装在安检验证台后方的摄像头,在旅客到达验证台时迅速抓取旅客脸部图像,并与旅客身份证件图像进行比对。当验证员人工读取旅客身份证件信息的同时,系统便可完成旅客脸部图像与身份证件图像的比对,并给出判别提示结果,辅助安检验证员完成对旅客乘机证件及身份的辨识。
人脸识别更是成为互联网金融业的“新宠”。腾讯在微信钱包上推出了人脸识别开户;京东钱包也提供刷脸解锁;继招行推出了ATM刷脸取款后,国内至少有6家银行开始试水人脸识别;平安普惠的刷脸贷款产品“平安i贷”、微众银行的“人脸识别”功能也相继出现。 7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IFAA(互联网金融身份认证联盟)年度大会透露,通过人脸、指纹等更安全、更便捷的身份认证手段,已经惠及了近1亿用户。人脸识别已从反恐安全、调查取证、刑事侦查等军用和警用领域,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
除本次开放支付宝刷脸登录外,6月26日,阿里宣布推出业界首个 “刷脸”登录邮箱功能。据悉,这个功能背靠阿里云,启用了信用安全、账号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在内的多重防护。例如,当邮箱账号出现异地登录等情况时,刷脸登录功能就会自动开启,验证用户面部轮廓、结构确认与预设一致才准许登录成功。阿里号称,该功能在全球企业级邮箱中尚属首例。
用户反响 有它挺好,无它也无妨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技术层面的突破和商家的热情推介相比,消费者对“刷脸”应用则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主要来源于对刷脸技术可靠与否的担心。
“听说过刷脸支付,但是暂时还没有见到哪个软件上开始大量使用,我个人暂时也没有考虑使用。”在合肥天鹅湖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正在购物的市民王坤坤告诉记者,现在的支付手段已经很方便了,除了现金支付、刷卡支付和网络转账支付,支付宝、微信还有一些银行都开通了二维码扫描支付,一键扫描就可以完成支付过程,“其实习惯使用的也就一两个,太多了反而觉得不好选择。 ”
商场柜台工作人员李小姐也告诉记者,她对刷脸支付持观望态度,“新技术应用总得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如今网络病毒随处可见,大家都会考虑资金安全问题,谁知道刷脸技术靠不靠谱呢。如果经过市场验证的确是又安全又方便,我肯定会考虑使用。 ”
据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不同脸部图像上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脸颊轮廓特征关键点和面部表情网,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最终判定这些图像是否为同一个人,但人脸是变化的,不同角度不同妆容都会影响特征关键点的抓取。 “所以,关键点的位置识别非常重要,就算是同一张人脸,稍微偏移一点角度,关键点就会完全不一样。”从事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多年的专家戴宇荣指出,“如果只是简单的化妆,不会对识别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果化妆太过,以至于人眼都觉得变了样,那机器也会产生误差。 ”
值得注意的是,人脸识别技能还来自于样本库,样本库的大小影响识别精准度。如果样本库中只有一个样本,那么就是1:1的对比,精准度可以达到100%,但如果是1:N的对比,就会难很多,N的数值越大,难度系数越高,同时需要巨大的运算性能支持。
几年前,二维码支付刚刚兴起之时,不少业内人士也对其安全性表示出担忧:二维码没有防伪功能,不法之徒可能会将木马病毒等恶意程序通过二维码植入消费者手机,借机盗取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如今,刷脸支付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未来应用 人脸就是安全的密码
毫无疑问,就现阶段技术水平来说,人脸识别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还有待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依然遥远。 “以计算机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它笨重、巨大,使用复杂。然而,仅仅20年,计算机就已成了家庭标配。 ”戴宇荣说。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国内涌现出许多专注于人脸识别的创业团队,他们研究的人脸识别技术,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崭露头角,远程开户、人证比对等工作,均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旷视科技于2012年推出Face++人脸识别云平台;商汤科技与银联合作,推动人脸识别等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融合,致力未来向银行、第三方提供人脸等生物特征认证服务。 2015年8月,位于合肥的科大讯飞公司与中国银联、徽商银行联合发布“声纹+人脸”P2P转账产品,用户只需说出类似“我要给XXX(姓名)转XXX元(金额)”这样的指令,再通过“声纹+人脸”相结合的融合生物认证,就可以方便、安全地完成转账操作。
人脸识别从跟自己比对,到跟很多人比对,最终是为了服务快速简便的ID识别的场景上。人脸就是你的随时身份认证标志,可以作为身份、会员、甚至是货币的代替品。据媒体报道,谷歌旗下的新支付应用“Hands Free”,目前已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南部一些商店进行测试应用,通过蓝牙、WiFi和定位数据来判断顾客位置,当你进入一家支持“Hands Free”支付的小店或者餐馆,应用就会与收款机进行连接。当顾客喊“谷歌支付”之后,收银员可以直接通过程序核对顾客颜值、姓名等信息,确认后即可完成支付。
“当然,人像识别的活体采集还存在一些难点,活体采集不仅仅是算法自身的问题,需要从硬件、算法、交互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蚂蚁金服安全智能部总监陈继东说,生物识别智能进入商用,尤其是金融领域,有必要运用多种生物特征交叉比对验证,即除了人脸识别,还要综合运用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眼纹识别等多因子生物特征,更安全地服务用户。
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空间广阔,尽管像“刷脸支付”这样的行业标准还未出台,但这并未影响各家机构探索的步伐。未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会非常广泛,“人脸就是安全密码,就是你的身份”。相信“刷脸”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网友热议:
@谢红子:这种基于人脸的生物识别技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无需记住密码,也不存在弱密码问题,即便卡丢了、密码泄露了,也不存在被盗取危险,因为人脸成为取钱的唯一标准。对于我这样的脑子不好使的人来说,有“脸”就可以了。
@dandianpaopao:在美谍战大片中,看似很酷很高端的“刷脸开门”技术,其实我们小区就有,叫人脸智能门禁系统。我经常看到那些跳完广场舞的大妈们用这种酷炫技术回家。科技改变生活,真的让人感叹。
@安徽网事在线:怪不得网上都说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原来真的可以“刷脸”。吃完饭,“刷”一下脸就能结账,“靠脸吃饭”的应用场景终于能够成为现实了。很期待。(本报记者 陈树琛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慧慧)随着气温持续飙升,安徽省多地进入“烧烤模式”,各医院收治的中暑患者也明显增多。专家提醒,应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时间,出门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中暑。7月27日,省立医院收治的...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