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合肥晚报成立60周年,这位从合肥晚报走出的“学生”更是为“母校”合肥晚报送上了自己的贺礼。
潘立纲,2005年3月退休前是合肥晚报社资深美术编辑、文化记者。
说起潘老和合肥晚报的结缘,还蕴藏着一个故事。
那是1980年的一天,偶然的机会,潘立纲瞅见了合肥晚报公开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他决定应试。“我记得当时人挺多,仅参加考试的就有300多人,只录取10名。要求的年龄是35岁,我超过了几个月。互不认识的工作人员破例照顾准予报名,后经笔试、面试合格录取。可惜的是,我所在学校主管部门的上级领导知道后不放人,说要提拔我。就这样一直拖了两年,到1983年我才正式进入合肥晚报社。”潘老回忆,“从校对到群工,再到政教、副刊、专刊、文化、文摘,20多年瞬间即逝!”
1995年,是潘立纲老伴的本命年,他动手编辑、设计、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大红封面的书画评论散文集——20万字的《艺苑掠影》,以资纪念。“《合肥晚报》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她如同一所难以毕业的学校,使我从一批敬业乐群的编辑记者的身上和各项工作中,感悟到了不少今生受用不尽的东西。知识、做人、处世……真可谓获益匪浅。”潘立纲在其多篇文章中都提及合肥晚报,对在晚报工作20多年的情景,充满着眷念之情。
潘老表示,合肥晚报是他的母校,他是母校中的一名学生。
今年是合肥晚报创刊60周年的华诞,这位自称是母校合肥晚报一名学生的潘立纲也想为“母校”送上一份贺礼。
潘老为“母校”合肥晚报准备了《潘立纲美国邮册》、《潘立纲捐赠书画作品集》、《书缘百家》、《董光久书法集》等六本书籍。在其中一本书籍的扉页,潘老亲自写上“恭贺母校合肥晚报创刊六十周年”的字样并署名。
潘老说,自己的成绩是在合肥晚报做出的,青春是在合肥晚报度过的,也在合肥晚报的多个部门和岗位上工作过,对合肥晚报的感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合肥晚报创刊60周年的日子,他很激动,他为这一份已经走过60年的报纸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曾经在合肥晚报工作过而感到自豪。
“《合肥晚报》正青春,希望《合肥晚报》越办越好,飞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郑静
新闻推荐
——福年来:每天30万人的健康早餐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