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匾额上用毛笔书写的六个大字“中国芯合肥造”苍劲有力,这正是合肥集成电路发展的目标。
2015年,随着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投资128.1亿元项目开工,合肥集成电路核心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从此合肥开启了打造“中国IC之都”的奋进历程,在铸造“中国芯”的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亿元项目落户
小到手机、电脑,大到汽车、高铁、飞机,都离不开芯片这个整机设备的“心脏”。然而,由于起步晚,我国芯片产业被国外厂商控制,每年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进口芯片的花费已经超过石油。缺“芯”之痛,不仅制约着制造业的升级,也不利于国家信息安全。
补“芯”成为强烈共识。就合肥而言,由于家电、面板显示、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飞速,对芯片的需求量极大,发展芯片具有广阔的市场。这种背景下,合肥将目光瞄准了集成电路。2015年5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手”,通过合资方式建立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于12英寸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这是合肥市首个百亿元以上的集成电路项目。
2017年6月,晶合公司第一批产品下线试产,同年10月,晶合集成生产的110nm驱动IC单片晶圆的良率达到技术母厂力晶水准,同时正式通过客户的产品可靠度验证,进入量产。
“预计2020年满产,每月规模达4万片。”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座晶圆厂全部建成后,总月产能将达16万片12英寸晶圆。
晶圆项目的投产,破解了缺“芯”的局面,也解决了“芯”和“屏”结合的难题,打破了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
千锤百炼方成材
在晶合公司的展厅内,摆放着安徽省第一块下线的12英寸晶圆,凝固着那一历史性时刻,也记录着芯片本来的面貌。
一块芯片,从最初的沙子原料,到最终的成品,中间要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步骤。晶圆制造,就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投资额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需要经过500多道复杂的工艺方可完成。经过封装测试后的晶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切割成许多块芯片。
“一般来说,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的IC芯片就越多,对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要求也更高,12英寸的生产线代表着晶圆制造最为先进的技术,它的科技含量也最高。”晶合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从生产环境的高要求可见一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晶圆生产必须在洁净环境下进行,厂房内的洁净度甚至比手术室还要高,“空气中的颗粒物直径不能大于0.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八十分之一。”正是经过这种严苛条件下的千锤百炼,一块晶锭完成了自己的“奇幻之旅”,变身为晶圆,继而成为各种现代化设备必不可少的“智慧大脑”。
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腾飞
引入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这在合肥产业发展历史上并不少见。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兴起,晶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晶合正积极导入国产设备中,现阶段已评估6家国产化设备厂商,其中一家已进厂进行产品验证,两家已进厂装机中。晶合预计5~10年内,可实现提供合肥产业所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七成。”(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合肥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会在瑶海区召开。副市长王民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