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村“两委”办公的场所,如今却成了村民拉家常、买农资和看电影的好去处。近日,记者在淮北市采访时发现,当地依托村部,建起 “说事室”、“农资超市”和“远教广场”后,正悄然改变农民的生活。
“说事室”解民烦心事
在烈山区杨庄街道黄桥村,提起“说事室”带来的好处,八组村民李翠英感触颇深。十几年前,她家的1亩菜地经村民组长同意,让给了村民赵纯生耕种。 2011年,她的丈夫退休,想要回自己的菜地,但对方在地里种下十几棵梨树,不愿归还,为此两家一直争执不下。 “我到村里‘说事室\’反映了情况,他们为了俺的事,跑了很多趟。 ”李翠英笑着说,经过反复协调,今年4月矛盾终于解决:她补偿对方1500元,拿回了耕地。
“村民反映问题后,能当场解决的立刻办结。不能当场解决的,我们提出相应处置建议,并登记备案,再转交村‘两委\’成员、党员议事会成员商议处理。 ”黄桥村书记牛孝峰告诉记者,“说事室”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村民之间、干群之间有啥矛盾,都可到“说事室”里当面锣、对面鼓地说清楚,让村干部和大家去评理。
据介绍,自2010年开始,烈山区已有73个村(居)成立了“说事室”。牛孝峰说,3年来,仅他们村就接待村民142次,受理的问题件件得落实。
村部“超市”方便村民
去年11月底,濉溪县百善镇张庄村在村部建起了农资和日用品超市。村书记陈文告诉记者,村里拿6万元,再加上市县配套的10万元,在村部建了6间平房,出租给两户村民,分别销售农资产品和日用百货。
记者来到张庄村时,恰巧遇到村民谢燕来农资超市 “还账”。原来,今年秋种时她购买农资的钱没着落,“超市的老板同意赊账,还把32袋化肥送到了俺家。 ”谢燕说,店里销售的农资是供销社配送的“优质货”,用着既省心又放心。
“连牙膏牙刷、柴米油盐这样的日常用品也卖。 ”说起村部建超市,66岁的村民赵丛启赞不绝口,“过去到镇上买东西,要走3公里。现在到村部,步行最多十分钟。 ”他乐呵呵地说,超市还帮俺们代收代寄报纸、邮件和信件,真是太方便了。
“村民需要这样便捷的服务。 ”谈及未来发展,经营日用品超市的老板赵永想信心十足。他觉得,等明年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好,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兴隆。
“远教广场”学习娱乐两不误
日常生活便捷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在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村村民眼里,他们已经“走在许多村前头”。这一切,要归功于村里新建的“远教广场”。
去年5月初,该村投入14.8万元,在村部门口的广场上竖起电子大屏。记者在村务公开栏看到,这里张贴着“远教广场”最新的节目预告。当地村民向记者介绍,“远教广场”每天节目都不一样,一天一个主题,有政策法规宣传,有种植、养殖技术讲座,还放电影、电视剧等。
“以前村里也组织农技人员下乡给咱办讲座。要么不得空,要么不对路。现在有了大屏幕,想看啥就看啥。”南山二组的核桃种植户王淮北说,自己是“远教广场”的“常客”。今年4月,当地的核桃树得了虫害,他还组织了其他种植户一起来观看防治视频,“回去后俺们‘照葫芦画瓢\’,果然很有效。 ”他说,“一个电子屏,顶了不少农技师呢! ”
“远教广场”还让留守老人找到了娱乐的天地。每天晚上,广场的电子屏幕都会固定播放电视剧,65岁的村民石万启是忠实的观众。 “子女不在身边,晚上和老伴在家也着急。这里既有人聊天又能看电视,热闹得很! ”
“全区已建成9家远教广场。 ”杜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胜利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把它打造成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的“学校”,培育新型农民的天地,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平台。
本报记者 王逸群
新闻推荐
下列借款人在安徽濉溪农村商业银行(包括该行成立前的濉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款已到期,但没有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按期还本付息,现已逾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予...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