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新闻 濉溪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淮北市 > 濉溪新闻 > 正文

干涸河床上,依稀可见当年“风光”隋唐大运河柳孜段已发掘两次;村民捐出的石碑上,记载着宋代柳孜盛况

来源:新安晚报 2014-06-18 05:5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隋唐大运河柳孜段已发掘两次;村民捐出的石碑上,记载着宋代柳孜盛况

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早已干涸。

淮北市濉溪县西南30公里,泗永公路从柳孜村穿过。柳孜很多村民,都从地里挖出过“宝贝”。后来,村民们才知道,村子下方的“宝藏”,就是纵贯南北、盛极一时的隋唐大运河。

修路发现运河遗址

6月中旬,记者驱车沿着泗永公路,刚进入柳孜地界就看到路边醒目的标识牌“柳孜运河遗址”。

“这公路下方就是运河故道,当年就是道路拓宽时发现了遗址。”濉溪县文物局局长仲继元告诉记者,1999年,当地政府拓宽泗永公路时,挖出了大量青条石,运河遗址由此被发现。

“第一次发掘就挖了6个月。”濉溪县文物局副局长丁新曾参与十几年前的首次发掘,他告诉记者,当时出土了8艘唐代木船,一座北宋时期的石筑台体,以及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初步判断这里是运河码头遗址。

丁新说,这一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运河流经柳孜的位置,也因此找到了从河南洛阳到江苏盱眙这一段通济渠的走向,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9年第一次考古发掘的是南岸,2012年又对北岸进行发掘。”仲继元说,第二次发掘后,国内考古专家才最终判断,第一次发现的石筑台体是一座桥梁遗址。不过,这座桥当年已毁坏,仅剩桥墩。两岸百姓为了过往方便,并没有重修桥梁,而是用石块、土方把桥墩之间填平,形成了一道“石墙”,运河也因此被截断,最终废弃。

步入河道可见兽骨

在柳孜运河的考古发掘工地,当地文物部门建起了大棚,将现场变成文化遗产展示场所。

顺着步道,可以深入河底,近距离观察堤岸土层中的兽骨,和桥墩石料上的花纹。散落在河床上的石锚、石磨依然保持最初的姿态,盗墓者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辨。

当地文史专家介绍,柳孜地名最早见于《旧唐书》中,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起的集镇。据介绍,大运河安徽濉溪段西起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东至濉溪、宿州交界处,全长41.5公里。河道遗址目前与泗永公路重合,经过铁佛、柳孜、百善、五铺等村镇。

不少珍品遗落民间

41.5公里长的运河深埋地下,多少文物珍品深埋其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运河附近的村民就常能挖到一些“宝贝”。

濉溪县文物局副局长丁新告诉记者,遗址上方原本是居民区,很多人在自家院中就能挖到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很多村民拿着瓷器到集市上卖。

丁新回忆道,当时县里派了几个人专门沿运河沿线收集文物。“唐宋的碗,20元就可以买一个完整的。”

为了换回更多文物,丁新每次去都会在口袋里揣上两包烟,一种是2元的东海,一种是4元的渡江。“有时候一包烟就能换回一件,好的就用渡江换,品相差一点的用东海换。”

丁新说,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珍品遗落民间。不过,也有村民主动捐出文物。“柳孜宋代砖塔碑碑文就是一例。”丁新回忆说,1982年县里文物普查时,曾见过这块碑在村民手上,但一直没能追回。直到去年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村民主动捐出了这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柳孜佛教、驻军、交通等状况,进一步证实了柳孜在运河沿线的重要地位。”

新闻推荐

不管伙食好不好,校长要陪学生吃濉溪县要求当地中小学今后推广“校领导陪餐制”,以确保食堂饭菜质量

濉溪县要求当地中小学今后推广“校领导陪餐制”,以确保食堂饭菜质量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金龙拍卖公告2015-03-25 17:06
评论:(干涸河床上,依稀可见当年“风光”隋唐大运河柳孜段已发掘两次;村民捐出的石碑上,记载着宋代柳孜盛况)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