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家庭农场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省农委统计,截至10月底,全省家庭农场1.58万个,比上年增加8500个。
那么,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笔者近日专程赴淮北市首个家庭农场——濉溪县永建家庭农场进行了调查。
2009年,面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濉溪县百善镇叶刘湖村党支部书记赵德平萌生了办家庭农场、搞规模经营的想法。老赵顺利地流转土地1000亩。其后几年,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到今年流转土地达1700亩。
多年来,永建家庭农场坚持家庭经营的模式不动摇,老赵中专毕业的儿子赵永建是他的得力帮手,老伴、儿媳、兄弟、侄儿、侄女,家庭和家族成员共计12人成为农场的主力,每年季节性用工100多人。五年来,永建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逐年攀升,纯收入由初期每年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0万元。
永建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先后筹资200余万元,购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轮式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等各类农机24台。目前,永建家庭农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应用秸秆还田技术,覆盖率达到100%;运用测土配肥和合理使用农药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小麦间作套种西瓜技术,提高亩均产出率。政府在政策上倾斜,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如流转土地奖补、农机购置补贴、“一喷三防”补贴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主要有:
资金投入压力大。永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较大,每年购置农机、农药、化肥、良种等,需要投入资金超过300万元。现在的情况是,赵德平凭借自己的诚信,打时间差,每年秋收过后再兑付土地流转费用,才勉强缓解了资金筹措的压力。也曾想过通过银行融资,但由于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很难顺利从银行获取贷款。
农业保险作用难以发挥。按照我国现行农业保险投保标准,每亩投保额不足20元,赔付标准偏低,小麦绝收时每亩才赔付270元。2010年淮北地区遭遇大旱,永建家庭农场小麦减产20%,每亩仅获赔付2.7元。目前,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有针对性的保险品种欠缺。现行农业保险制度,远远不能调动家庭农场参保的积极性,起不到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的作用。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流转区域虽然有灌溉机井,但数量少、设施不配套,且年久失修,农场抗旱只能靠长距离管道引水,成本高、效率低。加上农田电力设施缺乏,农场的发展难以跃上新台阶。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其自身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设施用地不足。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农地。如何合法有效地获得土地,政策上有很大障碍。因为按现行政策,改变土地用途必须办理转用审批手续。现在,永建家庭农场只能利用沟渠边坡地修建晒场和粮仓,设施用地不足成为困扰发展的难题。
笔者认为,永建家庭农场目前面临的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为关键。要积极引导银农对接,落实流转土地经营权贷款政策,创新开展授信贷款、互保贷款试点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加大财政补贴额度,缩短理赔周期。要进一步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家庭农场,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险种。要全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倾斜支持家庭农场农田水利建设。要抓紧制定家庭农场仓储、晒场、机库等设施用地量化标准。通过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淮北市读者 周世明 张磊
新闻推荐
歙县上丰乡丰源村一读者反映:因为爆发泥石流,泥砂将我们当地一条河流堵死了,河水淌不走,淹没了我们30多亩田地,让我们无法耕种。向乡里反映,也不解决。反馈:该乡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乡长解释,最近,他...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