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玉芳)全省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本月底即将收官。三个多月来,本报共接到读者反映涉农资金问题百余件,经各地核实处理,大部分线索得到查实,一些基层干部受到严肃查处,有的财政资金被追回,有的群众损失得到补偿,同时各地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
14市向本报反馈结果
今年4月,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安徽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经研究商定,本报与省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手开辟专栏,接受群众举报。此后,本报将读者举报的有价值的线索转交省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同时转交问题所涉及的淮南、池州、滁州等14市核实处理。
截至目前,本报转交各地的问题,14市相关部门已全部调查处理并向本报反馈。读者反映的大部分线索得到查实,一些基层干部受到查处。如潜山县西河村原书记、主任被判处刑罚;怀宁县黄龙镇丰园村村书记、主任以及濉溪县临涣镇张楼村村干因截留粮补被立案调查;淮南市毛集区焦岗湖镇王郢社区相关村干部被查处……在此过程中,群众的利益也得到维护。经本报督促,太湖县养殖户王阮红顺利领到了秸秆收购补贴;利辛县永兴镇谭铺村村民违规吃低保的问题得到整改;濉溪县双堆集镇马元林场读者反映的土地问题也顺利解决……读者纷纷称赞本报 “为农民朋友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
“拍蝇”或将成常态
从读者举报及各地反馈情况看,涉农资金领域的违规违纪、职务犯罪等行为还比较严峻。
从内容上看,涉及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村低保、征地补偿、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田水利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贪腐手段上,一些“苍蝇”主要采取对上虚报冒领、对下隐瞒实情等手段,直接或变相冒领、骗取、套取各项涉农资金。有的利用代领、代发补助款的便利,直接克扣、截留、私分;有的则是以虚列户头、重复报账以及收入不入账等方式侵吞补贴资金。
“打老虎的同时,更不要忘了拍苍蝇。 ”读者们反映,农村涉案人员主要包括乡镇、村组干部以及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不仅破坏党群、干群关系,也威胁着基层的和谐稳定。读者的呼声也从今年以来各地频频出招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中得到印证。最高检前不久也决定:从今年7月至2017年7月,开展为期2年的集中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全国上下密集出拳昭示着今后各地加大 “拍蝇”力度将会成为工作常态。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铁腕“拍蝇”,固然能对涉农资金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杜绝隐患,专家们认为,还应健全资金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
“如今从种地到养猪养牛、种树种草、改造房屋,几乎项项都有补贴。 ”合肥市财政局一名干部向记者感叹,惠农补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监管又乏力,不仅形成巨大的诱惑力,更降低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不少财政干部称,关键在于“改革”和“阳光”。 “首先,还是要从预算管理体制、资金监管机制等方面查找深层原因。 ”合肥市上述财政干部称,今年,中央在安徽省等地试点农业补贴改革,正是为了避免涉农资金撒胡椒面,集中资金办大事。其次,是要实现阳光操作:一方面细化涉农补贴方案,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村务公开、村民监督,让基层的“苍蝇”无缝可钻,这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新闻推荐
黄山市呈坎镇容溪村一读者反映:我在外地打工不在家,我们村主任把我家山上的树砍了,自己栽上了树,我找他理论,他不买账,还说让我到法院告他。我该怎么办?反馈:该村主任解释,这位读者家的山场和其兄...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