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普通农民王永勤自办家庭书屋,5年来免费为村民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其家庭也荣获首届全省“书香之家”称号——
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陈若奎
12月21日,记者来到濉溪县百善镇鲁甸村。提起王永勤开办的书屋,几位村民热情地说:“走,我带您上书屋去! ”
书屋,就设置在王永勤的家里。这是一幢两层高的小楼,门前有个大院子,典型的皖北风格。与其他村民家不同的是,书屋门口悬挂着 “农家书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等牌匾。这次的采访,就是在这个午后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的小院子里进行的。
一份快乐,有书相伴不寂寞
王永勤今年53岁,1982年初中毕业后,便在家务农。那时候,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用上了电,可电视在农村尚未普及,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农闲的时候,大家凑到一起就是拉拉呱、打打牌。”对于文化生活匮乏的岁月,王永勤记忆犹新。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平凡,但绝对不能平庸。喜爱读书的王永勤向村里的老教师借来了一些文学书籍,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心地品读经典。为了跟上时代,他还省吃俭用,积攒了点钱买书并订阅了一些报纸杂志。 “正是有了书籍的陪伴,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王永勤说。
不断地阅读,也让王永勤有了写作的欲望。他积极参加各类报纸杂志的征文比赛,有一次还获奖了,这让他喜出望外。当他在乡亲们充满羡慕的目光中,从邮递员手中领过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时,他心里充满了自豪。也正是自那以后,不断有村民到王永勤家中借书阅读。
看到来家中看书的村民络绎不绝,王永勤萌生了创办一间书屋的想法。2010年,在家人的支持下,王永勤利用自己积攒的书籍,在自家住房的一楼摆上了书柜,放上了几张桌子。一个面向当地村民免费开放的书屋就这样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永勤的熏陶下,女儿、儿子自小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都不错,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如今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如今,他们依然喜欢读书,而且每次回来,总是会带一些书。我这个小屋的书更丰富了。 ”王永勤说。
一间书屋,村民的精神家园
12月21日下午,在王永勤家的书屋,记者的第一感受是干净整洁。 “看书要有一个好环境。每天我和爱人都会在这里打扫卫生。 ”王永勤告诉记者,对于自己创办的这个家庭书屋,爱人满尊玲也非常支持,“一天农活忙完回家后,她还会和我一起整理书屋内的书籍,一句怨言都没有。 ”
书屋内最吸引人的是靠墙的书柜。书柜内的书摆放得非常整齐,有故事类的,也有科技、养生类的。屋内坐着几位村民,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阳光从窗外偷偷地溜进屋子里,伴着轻微地翻书声,一切是那样地静谧,又是那样地让人觉得舒适。
“自从有了这书屋,我们村里老年人都有地儿休闲了。我喜欢看传统文化类的书籍。 ”79岁的张宗云老人一边翻着书一边说。
“我最爱看的是养生保健类的书。 ”村民张会基常年在常州打工。他说,老王家的这间免费开放的小书屋,是自己在外打工时心中一份难以忘怀的 “念想”。这不,最近才回家,他就到王永勤家的书屋看书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永勤的家庭书屋开办后,村里“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多了”,鲁甸村也因此变得比过去更和谐了。
尽管农活和工作很忙,可王永勤总是保持书屋常年开放。“要么我和老伴留一个人在家,要么就直接虚掩着门,方便大家到家中来看书。 ”王永勤告诉记者,书屋里有借书证,村民们在办理借书手续后,还可以把图书借回家阅读。
王永勤的书屋搞得有声有色,当地相关部门也纷纷添砖加瓦。濉溪县文化、妇联等部门纷纷向书屋赠送图书。共青团濉溪县委则给书屋送去了呼啦圈、羽毛球等体育器材。王永勤的家庭书屋被濉溪县文化部门授予“农家书屋”称号。
“他这地方,我家孩子喜欢来。”一位姓吕的村民告诉记者。周末,他家的孩子总是和其他孩子一起,来到书屋看书。而书屋外的大院子,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也正因此,王永勤的家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
2014年,王永勤家庭获选首届全省“书香之家”,成为鲁甸村村民阅读活动的先进典型。
一缕书香,让梦想触手可及
由于家中摆放书本太多,王永勤不得不将粮食放在家中的院子里。这虽然给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可他并不后悔。面对一些亲友 “你这是图个啥呢”的疑问,他总会呵呵一笑,然后说:“看到乡亲们在书中学到了知识,有的还走上了致富路,我也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
没错,说起看书的好处,王永勤有着说不完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王永勤自己深有感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发家致富。”鲁甸村这一带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是产量和口味都不尽如人意。“我从书本上学了西瓜嫁接的技巧,家里7亩地的西瓜产量这几年都大有提高,收入增加了不少。”王永勤说。
有益的书籍,会让一个人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上世纪90年代,邻居王彬对王永勤家的烹调书很感兴趣。王永勤便引导他学习书本上的烹调技艺。此后,王彬只身闯上海,脚踏实地,从办小吃铺干起,如今已在上海开了几家饭店,并且买房成家。
最近,鲁甸村的村民老张正在忙着收购玉米芯。老张是这一代有名的蘑菇种植大户,收购玉米芯是出于种植蘑菇的需要。而他走上种植蘑菇之路,和王永勤家的书屋分不开。那是在1998年,老张到王永勤家,说自己有种植蘑菇的打算,但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想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王永勤专门跑到镇上的书店,购买了包括种植蘑菇在内的10多本种植养殖方面的书,放在家里提供给村民们阅读。老张按照书本上的方法,当年便种植蘑菇成功。
“如今的新书,价格太贵,所以有空的时候,我就到淮北市区和县城的旧书市场淘书,觉得有用的,就买回来,给大家看。”采访结束时,王永勤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了,他打算为书屋添置一台电脑:“让书屋插上信息的翅膀,让更多的乡亲从书屋获益。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温暖的阳光下,书屋门口黑板上的这句话显得格外醒目。题图:12月21日,王永勤(前排右一)和村民在家庭书屋看书。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摄
【编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王永勤家庭书屋门口黑板上写的一句话,也是这个农户“书香之家”的心声。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无疑包括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而新型农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有知识、有文化。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无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期待涌现更多爱读书的农民,让缕缕书香扮靓美丽乡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丁贤飞 通讯员 黄顺)近日,淮北市发改委编制完成该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并上报省相关部门。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贫困人...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