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逸群
在刘晓云看来,想让农产品真正走出县域,并不是仅仅实现网上交易这么简单。 “从生产质量把控、产品深加工,到品牌培育和营销,再到直达市民餐桌,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
这位曾经担任安徽省首批电商示范县评审专家的安徽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从去年到濉溪县挂任副县长开始,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并让它们顺利“搭上”互联网快车。“濉溪作为安徽省粮食主产区,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能不能依托产粮优势做文章? ”这个想法一直在她的脑海里盘旋。最终,在她的提议下,首届皖北“互联网+粮仓”创新发展论坛于4月22日在该县举行。
“要让粮食作物走出去,首先要严格把控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作为论坛分享环节的首位分享人,刘晓云开门见山。虽然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工作,但是受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粮食生产标准化,打造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建设。 ”
她认为,在把控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要扩大当地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们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1家,家庭农场557家,但上规模的加工企业不多。 ”在刘晓云的设想中,培育更多的加工企业,不仅能缓解农民卖粮难,也能增加粮食产品在互联网上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即便县域对粮食生产进行严格把控,在网上销售时,也将面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危机。”杭州甲骨文公司农村事业部总监钟友明在谈及农产品标准化与溯源体系建设时,给在座的与会者举了两个例子:黑龙江省的五常大米年产量只有105万吨,而实际在市场上打着该品牌销售的却多达1000万吨;杭州的西湖龙井早已有明确的产地和标准,但和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李鬼”放在一起,却依然无法让消费者明确辨识,“要让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被网络购买者认可,就必须有全程可追溯的体系。 ”
“二维码溯源或许能解决现阶段的难题。 ”他介绍说,企业将各类生产信息和检测报告上传给有资质的公司,由其制作成可以扫描的二维码印制在产品包装上。顾客收货后,通过扫码即可获得该产品的检测报告、生长日记等信息。如果农田安装了视频监控,还可以通过二维码连接,让消费者在手机上看到现场的实时情况。 “二维码不仅能让购买者直观感受产品生产过程,还能成为身份标签,有效打击网上横行的‘李鬼\’。 ”
质量把控、产品深加工、全程可追溯都有了解决方案,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就成了生产者最关心的话题。“传统的粮农经销模式需要经过产地集散、长途运输、批发市场、市内分运和零售等多个环节。”果媒传播上海原产递项目执行CEO李峰认为,互联网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如果企业不改变陈旧的营销思维,产品销量还是无法提升。 “芜湖的三只松鼠在品牌营销上就做得很好。 ”他举例说,这家经营坚果类的网络店铺,在推广产品时使用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生活用语;在消费体验上,提供了从打开快递包装到吃完果壳丢弃的垃圾袋等所有细节服务。正是利用这种给品牌文化“做加法”的方式,让他们成为电商平台上同类店铺中的佼佼者。
“互联网正在创造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为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濉溪县县委副书记徐从亮坦言,这次分享论坛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分享嘉宾的真知灼见会为该县农村电商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智慧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丁贤飞 通讯员 余德义 王满意)今年前6个月,濉溪县累计发放各类小额担保贷款1405笔,发放金额8103万元,同比增加2548万元、增幅达45.8%,贷款到期回收率为99.6%。濉溪县财政局始终把做好...
濉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濉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