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通过“三区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陈彬/摄
“站后村,破瓦房,臭河沟,脏又长,一年四季水汪汪。”这是当年安徽省淮南市九龙岗棚户区的真实写照。每当谈到这首歌谣,68岁的王宗友老人都深有感触。 几十年来,他亲眼目睹了站后村的发展变化。经过棚户区改造工程,如今的站后村已经变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式住宅小区,王老汉也搬进了漂亮新颖的楼房。
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像王老汉一样,搬进新居是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棚户区、老城区广大居民的心愿。作为国家首批亿吨煤基地,淮南市不断推进“三区改造”,让这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从“忧居”走向“宜居”,带来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双翼齐飞。
治理梦:沉陷区治理让沧海变桑田
采煤塌陷,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一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淮南人面前。发展的阵痛带给淮南人不光是沉思,更是逆境有为的勇气!
淮南市按照“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的模式,采取“市场运作,公司代建”的办法,集中建设多层住宅,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破解了塌陷区群众安居难题,一批批布局合理、配套施设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新型社区拔地而起。
在凤台县凤凰湖安置区,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已披满了绿植,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来自沉陷区的8.3万居民将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潘集区6.5万余亩沉陷区中,8.1万居民得到了搬迁安置,夹沟镇在全省率先实行整村搬迁、先搬后采的模式,为采煤沉陷区群众“移”出一片新天地,让他们从塌陷受“伤”走向易地新生!
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一行行造型新颖的路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面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淮南市潘集镇沉陷区潘北新村60多岁的张中利老汉以前是想也不敢想。
齐抓共管的合力,催生治理工作“核聚变”。 2008年至今,淮南市已规划建设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71个,投入资金99.7亿元,搬迁塌陷区居民4.67万户。“如今,塌陷区群众享受着资源开采效益的成果,生活有了盼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深有体会。
“搬迁不是终点,不仅要搬得出,还要住的安,能致富。”这是淮南市委、市政府向搬迁安置群众的庄严承诺!根据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淮南市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以三次产业联动的举措,有力保障了农民搬迁安置不返贫,生活水平不降低。
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安置群众幸福指数节节升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如今在淮南的采煤沉陷区变成鲜活的现实。
改造梦:棚户区改造焕发勃勃生机
依煤而建的淮南,在成为资源型城市的过程中形成了大片的棚户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窝棚房、临时搭建房和机瓦房年久失修,危房众多,居民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经得起历史检验,淮南市委、市政府对棚户区改造实行统一规划,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统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实现与城市品位同步提升。
作为淮南市最早的采煤区,大通区经历了因煤而生、亦因煤而衰的阵痛,也见证了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新城的蝶变。
号称“华东第一村”的大通居仁村始建于1939年,如今早已成了旧危棚户区。棚改前,3000多户居民的生活可以用“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来形容。2005年,居仁村启动棚改工程,总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建设128栋楼,安置4582户居民。如今的小区,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高大靓丽,新颖气派。室外绿树掩映,道路宽广整洁,幼儿园、活动中心、医疗诊所、菜市场、停车场、垃圾处理站布局合理,设施完备。
居仁村只是淮南煤矿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12月,第一批5.3万平方米旧危房改建工程开工,到2012年底新建的49个小区,累计投入90.52亿元,开工761万平方米,建成1612栋楼,回迁安置5.4万户。2013年1至11月份,我市棚户区改造实质性开工8858套,基本建成3656套,完成率达到100%。
“棚户区真是大变样了,几年没回来好多地方都找不到了。”穿行在淮南市区,低矮的老房屋已不见了踪影,外出经商的李玉生感慨地说。原本破烂拥挤的棚户区,变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10年来,淮南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相当于5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住宅总量。
升级梦:老城区升级打造宜居新城
“像我这样的困难户,连做梦也不敢想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马玉宏住在淮南市谢家集区的老城区已有20多年,今年终于搬进了廉租房小区,他边擦门窗边说:“一想到要住进新房,我心情就很激动,对以后的生活更充满了信心。”
工矿区、老城区一度是淮南市谢家集区城区特色的代名词,这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低下,城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为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都带来了不便。
城区既是居民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必须宜居宜业。换言之,就是城市功能完善、生活环境好。在转型实践中,淮南市按照“提质”、“扩容”的发展思路,把钱用在“刀刃”上,老城区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廉租房里看民生,民生里看社会转型。2013年,谢家集区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4179套。并坚持以城带市,促进城区商贸服务业的繁荣,让曾经还很“陈旧”的蔡新路,如今成了商业圈,吸引华润苏果、华联商厦等一批大超市、大商场入驻。
近年来,淮南市老城区改造就象一架拉动内需的马车,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新城区建起来,服务配套跟上是关键。淮南市把新城区城市功能定位在为居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上,商业、教育、医疗、餐饮等行业快速跟进,一个新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城市转型,让城市形象靓起来;社会转型,让淮南人民更幸福。一边是拆后的残砖破瓦,一边是红黄相间的漂亮新楼。笔者在走访中看到,在淮南的一个个老城区中,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观。淮南老城区经过旧城改造的洗礼,正释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未来的淮南,也必将以自身的魅力,交给市民以满意的答卷。 柏松
新闻推荐
“大妈”如今是个新兴热词。从儿孙、厨房、家务活到黄金、股市、广场舞,大妈们成功逆袭并转型成时尚的现代女性。即使在看似是年轻人主场的选秀节目中,大妈们...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