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双向阜师院体育系舞蹈班的学生传授花鼓灯舞蹈艺术。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咣个隆咚、咣个隆咚、咣个隆咚咣……在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体育馆一楼一间舞蹈教室里,原阜阳市文化馆馆长宁小双正在为体育学院2012级学生教授民间舞蹈——花鼓灯。她左手执一红手绢,右手持一舞蹈扇,在欢快锣鼓的伴奏下,把这种富有淮河流域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小就爱跳舞
今年59岁的宁小双是阜阳市人,1956年3月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入学后开始接触舞蹈,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流行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开展各种批判。”宁小双说,她从小住在阜阳一中大院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喜欢踮着脚站在窗台前,盯着教室里的学生练习各种舞蹈动作。有一次大串联,一位南京来的学生教他们跳新式舞蹈,年仅10岁的宁小双趴在窗外记住了所有动作。南京学生离开后,学生们总是不能把新学的动作连贯起来。此时,宁小双凭借记忆把这个舞蹈连贯地跳了出来,让这些高中生眼前一亮。随即,她被请进了教室,为大家做了一次示范。
1970年,阜阳地区文工团面向社会招收演员,让喜爱舞蹈的宁小双欣喜万分。“我当时就报了名,没想到一下就考上了。”但是,报考文工团的时候,她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直到文工团开始在大戏院组织集训的时候,父亲还来到大戏院找她回去继续上学。出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宁小双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留在文工团专业学习舞蹈。那一年,她才14岁。
少年学艺在凤台
进入地区文工团后,宁小双开始跟着专业演员学习民族舞和芭蕾舞,并多次到凤台县学习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舞蹈——花鼓灯。
“那时候,文工团经常把我们这些学生送到凤台学习,每次出门都要一两个月。”在凤台学习期间,宁小双结识了很多花鼓灯民间艺人,他们继承了老一代艺人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花鼓灯元素,并扎根于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里。宁小双觉得,自己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并最终把花鼓灯艺术当作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
尽管宁小双舞蹈动作娴熟,能跳出每个舞蹈的特色,但她却与上台表演无缘。原来,群舞的舞蹈演员个头、身材都差不多,而宁小双的自然条件,则拦住了她的舞台梦。“舞蹈演员要求个子高、四肢长、脖子挺,我那时候很想跳群舞,但因为个头不高,很少有机会上台表演。”宁小双告诉记者,三年学员期满后,她不是跳独舞就是和别人合作双人舞,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她开始在舞蹈编创方面寻求突破,之前学习的花鼓灯为她的舞蹈生涯打开了一扇窗。
源头活水花鼓灯
人们常说,命运之神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虽然不能经常上台表演,但宁小双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体会,让她开始尝试编舞,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花鼓灯舞蹈编创者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地区文工团有很多演出任务,如果不能亲自跳舞,编排舞蹈也不错。”宁小双告诉记者,舞蹈编创和舞台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她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创作,一开始只能模仿。天性好学的宁小双凭借良好的舞蹈功底,走通了这条路。1984年,宁小双被调到地区群众艺术馆当老师,城隍庙大殿成了她平时的排练场。在地区群艺馆工作几年间,她创造性把传统花鼓灯元素与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的花鼓灯舞蹈作品。在1987年举办的安徽省首届艺术节上,她凭借花鼓灯情绪舞《丫头们乐》,代表阜阳地区获得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在1989年举办的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她凭借花鼓灯群舞《乡下嫂》,再次荣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两次获奖均为舞蹈创作类一等奖;1996年11月,她根据花鼓灯舞蹈动作“风摆柳”编导的舞蹈《春风杨柳》,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评奖中获得铜奖;2010年6月,她与郭铁老师联合指导的花鼓灯群舞《淮水欢歌》,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宁小双代表阜阳市参加安徽省首届花鼓灯艺术节。排练过程中,七岁的女儿李佐慈经常有意识地跟着音乐跳上一段。时任地区文工团编导的郭铁当即决定给她们母女二人编排一个现代花鼓灯情景舞——《妈妈去玩灯》。后来,这个节目在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一炮打响,被选拔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节目,母女俩在北京排练的照片刊登在1990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
民间舞蹈贵在创新
宁小双认为,在阜阳这个地方搞舞蹈编创,不会花鼓灯是说不过去的,芭蕾舞跳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欧洲古典舞发源地法国,而阜阳邻近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淮河流域,地域上的优势决定了本地人更具备学习这种舞蹈的潜质。
“我经常对学生讲,在阜阳学舞蹈,不会跳花鼓灯肯定是一种遗憾。”宁小双告诉记者,她每周都在师范学院上五个班的舞蹈课,其中,每个班都安排有花鼓灯课程,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体育表演专业拉丁舞、民间舞和健美操方向,天赋不同,努力程度也有所差异。不过,他们对花鼓灯这种民间艺术非常喜爱,不少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在教学工作中,她总是不知疲倦地给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虽然年近六旬,但心态却和年轻人一样,举手投足间,显露出对这门艺术的由衷喜爱。
“民间舞蹈要发扬光大,首先要继承,然后才是创新,如果天天跳的都是老一套,观众肯定不感兴趣。”宁小双认为,继承是发展民间舞蹈艺术的根本,舞蹈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编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舞蹈作品。为了学习借鉴其他舞蹈的表现技巧,1999年以来,宁小双先后参加了省舞蹈家协会舞蹈编导研修班、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进修班、李玉兰独舞研修班、阎岭踢踏舞培训班、曹诚渊现代舞培训班。通过学习,丰富了传统花鼓灯艺术的舞台表现力。
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早在1983年,宁小双就开始在阜阳师范学院上舞蹈课。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活跃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舞台上。
“从每学期的教学汇演看,学校对我的教学还是认可的。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教下去。”宁小双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人都说她没有经济头脑,出去办一个舞蹈班,或者给别人编个舞,肯定比在高校兼职收入高。相较于在社会上办班,她更喜欢跟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在一起,收入虽然不高,但生活节奏却与学生们非常合拍,心态也会越来越年轻。随着年龄的增长,宁小双已经不能给学生示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了,不过,她善于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舞台经验启发学生,达到既能意会又能言传的教学效果。
实践出真知。近年来,宁小双先后为《中华舞蹈志?安徽卷》、安徽省社会文化论文集《文化的春天》和《艺海听潮》撰写了《花鼓灯的生命力——继承和发展》、《花鼓灯作品应追求创新》等多篇舞蹈创作理论文章。同时,她还抽时间到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向老艺人学习传统的花鼓表演艺术,为提高高校花鼓灯教学水平默默奉献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李舒韵)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稳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7月31日,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淮南市出台了2016年企业稳岗补贴政策,并继续实行普惠制,为企业“减负”促...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