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方达
橙色衣服、红色帽子、一身笨重的装备。警报响起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随着消防车冲向危险核心。1998年入伍,他当了16年消防员,参加大小灭火和抢险救援行动300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800多人,只一抹橙色的身影就让身处险境的人感到安全,让绝望中的人看到希望。脱下橙色的工作服,他内向腼腆、和蔼可敬,是战友们的好大哥,他会小心地珍藏被救助孩子写的感谢信,会温柔地翻看手机里妻女的照片。他是颍泉区消防大队执勤中队长助理陈冬华。
16年接受3000余次危险考验
“西湖考试中心附近一民房着火了!”12月3日下午2点,一个火警电话在颍泉区消防大队响起,半小时后,陈冬华就和两个同事一起赶到了起火村庄。村口水泥路上设置了路障,消防车无法通行,陈冬华连忙和同事一起背着设备跑向了起火点。
“房子已经全烧着了,消防车没进来,农村水泵的水压太小,无法直接将火从外围扑灭。”勘探了一下火情,陈冬华立即决定采用“近距离、手工清理火点”的战术。这意味着,消防员要深入火场内部,找到火势最旺的地方,用水压住火点,控制住火势。“房顶也烧起来了,我是队里兵龄最长的消防员,我得爬到房梁上去消灭上面的火点!”在危险系数高、难度大的任务面前,陈冬华再次打起了头阵。慢慢地,火势被控制、变小,一个多小时后,一场大火终于被扑灭。
谁能想到,这样一场听起来惊心动魄的扑火行动,对陈冬华来说,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出警行动。1998年入伍,从颍州到阜南再到颍泉,参与的灭火、救援行动不下于3000次,陈冬华早已记不清经历了哪些危险。最“马虎”的一次是去年3月,颍泉区月娇家具厂发生火灾,成功灭火后他才发现手已被灼伤;最后怕的一次是颍东区丰乐种业有限公司仓库失火,着火仓库内有易爆炸的氨气罐,但他仍然深入火场,及时找到氨气罐并予以转移;最累也最有成就感的是2009年赴阜南参加抗洪抢险,在湍急的洪水里来回10多趟转移被困群众,在暴雨中翻上屋顶营救独居老人,连续多天日夜奋战;最骄傲的是4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都是在实实在在的灭火与抗洪抢险行动中获得的……
“每一次出警面临的都是不可预知的险情,但是我们不能害怕,只有多锻炼能力、多总结经验去消灭危险,因为我们是消防员。”陈冬华说,面对突然而至的灭火、救援任务,他也知道很危险,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只要穿着这身特殊的制服,就必须尽自己所能在危险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退避,因为,这是他的使命。
奉献青春不言悔
除了灭火与抢险救援,陈冬华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救助。虽然与烈火中救险相差巨大,但他依然干得乐此不疲。工作16年来,他帮老人找过猫、救过狗,解救过调皮遇险的小朋友;遇到家境贫寒的孩子,他会慷慨解囊;每逢节假日,他会到敬老院、福利院,陪孤寡老人和孤儿聊天;空闲时,他还会到老人家中帮忙维修家电、打扫卫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服务中,陈冬华为他们遭受烦恼而难过焦急,更为成功帮他们解除险情而开心。
“工作没有轻重之分,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需要我的人,我就觉得不愧对自己的工作。”陈冬华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不管是救人于危难之间,还是以举手之劳成人之美,他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也很幸福。“我是个外地人,很多帮过的人,都把我当家人,我觉得很满足。”
工作多年来,把陈冬华当家人的群众越来越多,但对于自己的父母妻女,陈冬华却觉得亏欠太多。“除了日常训练,我们必须24小时执勤,随时待命,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紧急任务需要我们去执行。”陈冬华说,父母在江西老家,妻子和女儿在淮南,除了每年的探亲假,他很少能回家与他们团聚,平时只能时不时拿出手机里的照片,和同事们一起谈谈家人——老人身体有恙了,妻子怀孕了,女儿会走路了……
陈冬华说,他的家庭生活大部分都在电话里度过。但平时,他却不愿意频繁地打电话,“我怕他们问长问短,问多了就会担心,也会让我的工作分心。”
新闻推荐
7月18日至19日,由淮南师范学院团委组织,学生会学生骨干及小学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的38名青年学生组成的“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颍泉区宁老庄镇大田村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图为大...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