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民营企业是天然的市场主体,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面对经济下行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市商务局围绕自身职能,建立民营企业服务联系制度,实施服务对口联系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减少环节,完善商务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环境,为民营企业“铺路架桥”,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市商务局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和淮南“1235”经济转型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大力支持淮南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等平台建设,其中江淮云平台加快聚集发展,目前已注册企业120家,入驻企业92家。积极支持传统商贸流通民营企业利用“互联网+流通”模式,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店转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商贸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商圈、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特色街区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载体。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连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区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蔬菜店、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建设,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在外经贸方面,市商务局充分发挥外贸促进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积极落实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综合性行业博览会、展销会,提高企业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淮南外贸出口规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拓宽销售渠道,抢占国际市场。引导民营企业使用出口信用保单融资,利用中信保合理规避外贸收汇风险,协调银行与民营企业牵手对接,解决企业发展中流动资金困难问题。
“十二五”以来,淮南各类商贸主体增势良好,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从139家增长到463家;外贸进出口企业从171家增加到356家,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从5家增加到7家,授予海关A类资质企业14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新引入境外世界500强2家;对外投资与合作企业从1家增加到6家。商务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在搞活商贸流通、扩大外贸进出口、“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推动市场建设等多方面成为推动本地商务经济提速增效的重要支撑。
(本报记者 柏 松 本报通讯员 吴 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民生水利工程精准扶贫和前期工作调度会上获悉,到2018年,淮南市民生水利工程要实现162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和规划内的“八小水利”工程改造一遍工作目标,并将...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