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鸿 摄影报道
近日淮南气温陡然下降。那些生活无着人员牵动着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心。1月30日,淮南市救助站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记者也跟随救助站一同参与到行动中,见证寒夜里的温暖。
寒夜暖流,温暖生活无着人员
进入冬季之后,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上街搜寻寄宿在桥梁涵洞、地下步行街、银行自动柜员机房里的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
1月30日晚,记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发现了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李玉西,老人今年61岁,患有严重眼疾已失明。他来自河南省商丘市,来淮是为了寻找女儿,由于地址不符,一直没能找到。身上的钱用光后,老人就在街头流浪。当晚9时,气温已是零下4度,衣着单薄的老人又饿又冷病倒在路边,好心市民拨打了市救助站电话。工作人员紧急将老人送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治疗,老人恢复了神志。当工作人员提出将他带回救助站安置时,老人欣然同意。2月1日发稿前,市救助站已为老人联系上了亲人,并将在次日护送他返乡。
“救助遵循自愿原则,不会强制遣返流浪人员,最大程度给予他们无私帮助和关怀。”市救助站站长冯润东表示,“对发现的流浪街头、居无定所的生活无着人员,实施自愿、无偿救助服务;对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病重人员则会进行医疗救助;对不愿到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会送去食品和御寒物资。此外,街头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人员,可去就近的救助管理站申请避寒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在田家庵区朝阳中路99号设置了临时避寒救助点,方便群众求助。”
联动救助,让天下无丐
据了解,“寒冬送温暖”行动自去年11月中旬启动,将持续到今年3月15日。目前,已经救助生活无着人员374人次。为了让受助人员早日与亲人团聚,市救助站将所有无法查明身份的受助人员寻亲信息推送到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寻亲,并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在全国失踪打拐人员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与受助人员交流沟通,分析其口音、地名、人名等关键信息,发现线索,进行寻亲排查,曾经为了给一位受助者寻找亲人,市救助站几乎排查了大半个山东省,才找到受助人的户籍信息。
冯润东告诉记者:“往年‘寒冬送温暖\’行动主要依靠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由于人员少,巡查范围大,给救助站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今年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启动了联动救助机制,按照“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预案,以车站码头、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加大了巡察的频率和覆盖面,救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市救助站提醒市民,如遇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请拨打6418887(遇危重病人拨打120,遇疑似精神病人拨打110),24小时值班制,全天接受救助。
当晚,救助站工作人员以田家庵闹市区、火车站等为重点,主动为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
市救助站配备的救援物资十分充足,有棉被、棉衣、棉鞋等御寒物资,也有矿泉水、面包、饼干等食物。
与此同时,为了让进站受助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救助站加强了室内防冻保暖工作,不但添加了每个床位的被子,增发了抗寒衣物,还组织受助人员每天开展锻炼,跳广场舞。
在寒风刺骨的夜晚,救助站里一床温暖的棉被,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但温暖了生活无着人员的心,也让这个寒冬变得不太冷。
图一:为生活无着人员送上御寒衣物。
图二:为生活无着人员送上食物。
新闻推荐
维修使用是维修资金的根本作用和最终目的,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近两年,市房地产管理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在维修使用上下功夫,维修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为提高维...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