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凌云通讯员顾晴 摄影报道
冬天的风是寒冷的,但战“疫”人的担当是火热的。在这场战“疫”中,田家庵区朝阳街道辖区内的居家隔离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全天十二时辰奋战在战“疫”前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展现出抗击疫情的激情与速度、责任与温度。
子时·丑时(23时至03时):临时党支部的灯
凌晨时分,与疫情抗战一天的城市已万籁俱寂,但,一点灯火仍在闪烁。位于隔离点一楼,不足10平米的战“疫”临时党支部,值守人员戴着口罩守护着这栋已经熄灯的居民楼。后勤物资调配,统筹派出所、城管、物业等应急小组成员单位防疫各项工作信息统计……在临时党支部书记葛德奎的带领下,这里成为了隔离点疫情防控的“中枢大脑”。
寅时·卯时(03时至07时):照亮角落的手电
“昨天晚上一切正常”,在小区的门岗,物业张经理顶着“熊猫眼”,一边给手电筒充电,一边交代着白班注意事项。他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夜班专职人员,一个手电筒、一只口罩是值班的标配。“虽然夜间人员流动少,但特殊时期,我不能放松警惕”,张经理坚定地说。
辰时·巳时(07时至11时):传递爱心的脚步
朝阳社区工作者和熙和物业穿着“自制防护服”组成生活保障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两次,对楼道、楼梯间、电梯等单元楼内的公共区域进行全方位清洁消毒,此外还带走每一户门口的生活垃圾,并为他们送上生活物品和代收的快递。此处隔离点一共33层,居住了83户203名居民,工作人员一天跑下来,微信步数2万步左右,虽是冬天,衣服却总被汗湿。
午时·未时(11时至15时):解决难题的热线
“隔壁楼有邻居大声唱歌,我家孩子今年高三,正在看书,你能否帮忙说一下。”接过电话,葛德奎立刻通过排查连线到唱歌的住户李某,在了解到李某是由于居家隔离心情不畅时,耐心劝导并为其安心居家生活支招。就这样,帮王大爷买药,联系医院为84岁需要做灌注的张大爷做好服务,与城管同志一起疏通被占用的应急通道……葛德奎的电话不离手,居民的需求迅速得到回应,遇到的难题一一被解开。
申时·酉时(15时至19时):特殊的守与护
“我们已经和医院联系好了,你们安心做产检吧”。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车辆上,坐着怀孕37周+的临产妇叶某和丈夫。叶某一直是隔离点的重点关爱人员,对接就诊医院、保障防护物资、接送车辆和随行人员、跟踪就医情况、相关消杀等每一个环节,临时党支部都做了精准预案。
戌时·亥时(19时至23时):密密麻麻的记录本
住户王某咨询复工方面的法律问题,已安排律师解答;垃圾桶位有垃圾外溢,已通知物业处理;住户张某提议制作增强隔离信心的横幅,已安排制作……夜幕再次降临,值班人员开始整理汇总工作情况,记录所有住户的“体温接龙”、已经解决的事情和需要继续跟踪的事项。翻开记录本,密密麻麻而不失工整清晰,他们用每个字、每个标注符号,书写着党员干群奋战疫情的责任担当。
图为全方位清洁消毒隔离点。
新闻推荐
疫情发生以来,潘集区本着严格抓防控、有序抓复工的原则,统筹推进“六稳”和春耕备耕工作,着力加强项目谋划,推动新项目开工,在...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