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江·
第一次游览黄山后,就再也忘不掉黄山松。
第一次见到黄山松,便对黄山松肃然起敬。
黄山,精华荟萃,众美毕具。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誉为“黄山四绝”,它们聚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一处令世人无限神往的人间仙境。而奇松,更位列“四绝”之首,可见黄山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钟爱之深。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初登黄山,脱口赞曰:五岳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见岳。给了黄山“天下第一名山”这样至高无上的评介与定位。这句话,应该是徐霞客免费为黄山撰写的一句“广告词”吧,搁在今天,他当之无愧地算是最成功的策划营销高手了。当然,在他的视线里,这黄山国色天姿的绮丽之景,一定包含了被他称作“奇山中又有此奇品”的黄山松。
清代文人黄景仁作有《黄山松歌》:“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有时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作者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歌咏,极力赞美为黄山所特有、给黄山增添无限生机的名树——黄山松。
被称作当代诗坛歌手的张万舒,伫立于黄山之巅,心潮澎湃,直抒胸臆,对人格化了的黄山松,喜爱与敬意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好!黄山松,我要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黄山多松树,自古就有“无树非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大多生长于八百米以上高海拔的峰谷之间,生长在一峰突兀的绝壁危崖之上,生长在任何人都不能想象的地方,而且山峰愈高,山势愈险,寒气愈重,其态愈奇。黄山松,与别的松有着明显的不同,针叶粗短,颜色苍翠,枝干屈曲延伸,如龙蛇起舞,呈拏云攫海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黄山松都让人感觉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
黄山松的根须,紧紧地抓住光溜溜的岩石,深深地钻入几乎看不见的石缝。无论朝云暮霭,无论狂风雷电,也无论冰雪霜冻,根底的艰难贫瘠,环境的困厄险恶,并不能消磨黄山松坚韧的意志,并不能影响黄山松在这里一站就是百年千载。然而,更为神奇的是,即使是一株生长了数百岁上千年的古松,看上去,也丝毫没显出暮气沉沉、老态龙钟之象,依然如风发正茂的青壮年,依然似翩翩俊秀的美少女。
植根于陡崖峭壁上的黄山松,与奇峰异石相映成趣。梦笔生花、喜鹊登梅、仙人对弈、仙女打琴、关公挡曹、十八罗汉朝南海……无不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功,无不是石与松共同的杰作。特别是位于散花坞的梦笔生花景点,下圆上尖的一柱石峰顶端,一株奇松盘曲延展,如同笔尖。古人有诗赞叹:“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出于对黄山松特殊的感情,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评出黄山“十大名松”:迎客松、送客松、凤凰松、黑虎松、连理松、蒲团松、麒麟松、探海松、贴壁松、团结松。你听听,哪一株树名不是恰如其分;你看看,哪一株树形不是造型奇特;你问问,哪一株松树不是闻名遐迩。尤其数玉屏楼前那大名鼎鼎的迎客松,你看它伸出双臂,仿佛要和前来黄山的游客一一握手、拥抱,仿佛对着远道而来的五洲宾朋亲切地问候一声“你好啊”。迎客松,成了大美黄山热情好客、广迎四海的象征。
黄山松,真是无松不奇、无松不美啊!即使是落选“前十”的盼客松、陪客松、接引松、双龙松、龙爪松、飞虎松、扇子松,以及山道边、危岩下更多不知名的大松、小松,也都千姿万态,千奇百怪,让人惊叹连连,想倚于树下与它们合影留念。
当我第一次游览黄山后,就再也忘不掉险峻山道上那一路相陪的黄山松。黄山松,你的形象,你的风度,你的气韵,你的品格,你的精神,你的境界,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挺挺地植入我的胸怀。
新闻推荐
为提升县城绿化档次和品位,县住建局积极组织实施,该项目11月16日开工,目前正全力往前建设,计划12月中旬竣工,全长11.8公里,建设单位为县市政建设管理站,分两个标段施工,将栽植乔木:黄山栾树1943株、合欢30...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