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方姗姗 汪嫒 文//摄
核心提示:自2013年12月20日开馆,截至2014年2月底,黄山市图书馆来访人数突破3万人次。3月1日下午,黄山市图书馆举办一系列活动:第一次读者、志愿者见面会,第一次颁发行业监督员聘书,第一期学术大讲堂等,此举有着开馆试运行以来里程碑式的意义。市图书馆的开放,不仅填补了黄山市长期没有市本级图书馆的空白,而且,在这座总面积8800平方米的建筑内所体现的纸张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火花碰撞,也给市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阅读零门槛满足全民共享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文化地标,不仅积淀着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而且蕴含着一个城市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自2011年9月始建,前后历经2年3个月,2013年12月20日,黄山市图书馆开馆试运行。从开馆第一天起,就坚守阅读零门槛,借阅全免费原则。
图书馆馆长王辉表示,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这座图书馆是黄山市民自己的大书房。所以,入馆不设卡,各图书区不设门,全流通,并采取家居式阅读。馆内随处有桌椅或软座,让前来看书的市民得到最贴心的服务。此外,所有在图书馆内办理图书借阅卡的读者,可以免费借阅馆内所有图书,查阅所有网上电子书。
建筑形态彰显地域特色
作为新时期的公众文化载体,市图书馆根植于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徽州大地,在设计伊始便与徽文化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据悉,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由来自台湾的国际设计大师姚仁喜先生亲自担纲,其建筑外形意象取法于徽州大地的丘陵面貌—层峦叠嶂,同时意喻图书馆的书山学海,符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
图书馆体量不大,既要与周边建筑相互协调,更要凸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设计上采用了外虚内实的构成手法,彰显徽州地域文化的建筑特色。变形的坡面屋与山墙,加上大面积的虚玻璃,塑造出一个外形极其简洁而内部功能又相对复杂的图书馆形象。
图书馆的外立面追求简洁明快,不事雕琢,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要求;而厚实的山墙、起伏的屋面、大面的玻璃衬出大尺度的仿木构架,意喻成大器需胸怀若谷。公众不论从哪个视角都能感受到书山学海的气度与不凡。图书馆馆长王辉介绍时表示,图书馆内部空间丰富多彩,通过独特的室内空间创造达到通透和趣味性的效果:入口大堂采用跨层的大空间处理,显示出图书馆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通道的通透明亮显示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色彩鲜明活泼的儿童阅览区给图书馆增添了大量时尚活跃元素。无论是馆内还是馆外,两种视角都富有时代气息。
功能齐全满足全民共享
图书馆内设传统阅读区、儿童图书区、电子阅览区、培训传习区、专家工作室五个功能区,恰似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所有16万册馆藏图书,80万册电子图书全部免费借阅。一证在手,坐拥百万图书。
馆内采用先进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配备国内领先的自动化服务系统:自助借还机、电子读报器、触摸查询一体机,馆内大量采用RFID技术实现借还、阅读、查询全自助;数字图书馆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读者实现远程阅读。市图书馆还根据不同人群指定特色服务:五彩斑斓的少儿阅览区为儿童提供玩家游艺、智力启蒙、亲子阅读等服务,满足其智力开发;青少年培训专区可开展多种助学助教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广泛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设有专门盲人阅览室,无障碍电梯,满足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据介绍,馆内还可以举办文化沙龙、图书推荐、作品展览等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满足普通人的终身教育、文化休闲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团队合作共同管理
市图书馆内现有7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29.5岁,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王辉表示,市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地,该担起为全市人民服务的功能。
据了解,市图书馆根据功能定位,结合黄山市实际,坚持“服务至上、效益优先”的大前提,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项功能,打造三个中心”的工作思路,创新管理。“一个目标”即全力争创一级图书馆,按照以及图书馆的标准要求,逐渐细化日常管理,完善配套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四项功能”即发挥传统馆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管理资源”四项社会职能,扩大馆藏、深化培训、增强互动、实现技术创新。“三个中心”即致力将市图书馆打造成为地区社会活动中心、先进文化传播中心以及地区社会信息咨询中心。
志愿者队伍注入新活力
市图书馆以科技电子化见长,电子式的阅读直接以机器为主,自动借还机的投入使用也方便读者快速借还,虽然看上去无需人手,但大量人手工作都在背后完成,实质上也就增加了管理员们的工作负担。图书馆管理员每天入馆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图书。“我觉得书根本就放不完,书本放上架速度远没有孩子取下的速度快。”儿童区图书管理员程佳说。
为缓解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的压力,市图书馆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吸纳志愿者。据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人员章灿介绍,志愿者队伍从开馆时的十名逐步发展壮大,至春节前登记在册已有36人。
志愿者主要担负宣传推广、咨询服务、指导借还、维持秩序以及整理图书五项职能,他们的加入为图书馆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对图书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绿丝带志愿者的加入。章灿表示,现正在对图书馆的志愿者工作进行梳理,实现“百人志愿”计划即志愿者人数达到一百人。下一步,将会对志愿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并对做满十五个工作日的志愿者签发荣誉馆员证书。3月1日当天,市图书馆对所有志愿者发放了志愿者手册,以便对志愿者系统化管理。
打造地域文化特色专区
列宁说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的标志,在黄山这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黄山市图书馆自然是这座城市文明风范彰显的表率。
为了让市图书馆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能表现出黄山特色,1月下旬,市图书馆特地开辟出地方文献专区,专门收集具有徽州特色的各类书籍。记者走进三楼地方文献专区,可以看到摆放在新书架上的《徽菜》、《徽州方言》、《徽商》、《新安医学》……王辉表示,图书馆刚开始运营,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数量上还很有限,希望社会爱心人士或单位能够踊跃捐赠。
“图书馆不是建出来的,而是时间积淀出来的。”王辉说。为了打造徽州特色,黄山市图书馆还特地效仿书店模式,在二楼图书服务中心摆开四个展台,除了推荐畅销书籍、党建书籍、生活类书籍外,还特别推荐徽州文化类书籍。
电子阅览室打造绿色网络空间
电子图书馆,是随着电版物的出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电子图书馆,具有存储能力大、速度快、保存时间长、成本低、便于交流等特点。市图书馆两条百兆光纤,100台阅读电脑,满足读者上网需求。
对于部分读者反映的图书馆图书量不大、专业类书籍偏少的问题,电子阅览室则给出了积极的回应。虽与家用电脑看似一样,但差别很大。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脑都是虚拟存储,不带硬盘,读者不可在电子阅览室玩大型游戏。此外,电脑无风扇无噪音,更有安全防护软件,针对读者的身份特点,推荐相关分级内容。同时,市图书馆还与省图书馆资源共享,拥有万方、维普等宝贵专业资料库,这些,普通家用电脑是不具备的。
目前,图书馆有168种纸质杂志,5100种电子杂志,其中大众期刊有3500种,并全部上线,儿童期刊600种,其余为党政期刊。电子期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纸质书籍量少专业性弱的缺点。
读者青睐图书馆雅致氛围
图书馆虽地理位置偏僻,但是入馆人次一直在稳步攀升。尤其是春节期间,日人均入馆人次达到1000人次以上。
记者走访发现,市图书馆的开放,成为很多爱书人周末必到场所。邱女士是一名社保局工作人员,她十分喜欢图书馆里安静的书香氛围。得知开馆消息,便第一时间办理了图书借阅证。“在大学的时候,就喜欢看小说,喜欢纸质书籍的质感,但总是买书也有些吃不消,图书馆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个特别好的消息。”邱女士说。每到周末,图书馆成了邱女士的常驻地。
耿女士的孩子才5岁,但是却很喜欢看书。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耿女士每个周末都会骑电动车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以前在孔乙己书店就办了会员卡,现在图书馆的开放也让我多了个读书的地方。”耿女士说。
现在,图书馆逐渐实现正常化轨道运营,也相继引入咖啡吧、休闲吧、小超市等,在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同时,使物质服务也跟踪到位。
馆长王辉表示,作为城市传播文化的平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和黄山市民的大书房,黄山市图书馆必将潜心记录城市的发展历程,积淀城市的发展记忆,深耕笃行,致力为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图书馆而努力。
新闻推荐
□ 实习生 王 蕾记 者 李小云晨刊讯 “昨天刚刚装好的,今天已经成功使用这款软件接了三单生意了,比起以前满大街乱跑,感觉还是省了不少事,...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