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茶人 文/图
贵州湄潭茶名早有所闻,曾多次在《茶周刊》、《茶博览》等媒体读过有关该县的茶事报道,知道此为贵州茶老大,种茶积极,茶品优良,茶文化热烈,堪称炽烈茶风吹全国的典范,不少茶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然真到实地察看,百闻不如一见,全县茶事令人咋舌,感觉更为惊诧。
进入湄潭县城,规划井然、街道洁净,生活有序不说,而茶情更令人叹服,怦然心动,感慨连连。一是氛围极浓,进城牌楼处,便见雕塑小茶壶,“小”字低调,实际壶大无比,凌空而立,水注喷淋,动感极强,给人第一眼茶印象,就是震撼。城内满街茶店、硕大中国茶城不说,地名中诸如茶城大道类也多,而感觉最强烈者是一茶壶形酒店,傲立山顶,高70余米,上下14层,蔚然地标,城中随便角度可见,令人惊叹不已,说是此建筑已入选吉尼斯大全,令不少参会者挤时间登临一看,以满足好奇之心。由此看,茶事植入该地骨髓,由来已久;二是盛会空前。我等到湄潭是为参会,会名叫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海内外嘉宾云集。筹办此次大会,估计是小城历史之最。湄潭人睿智,抓住机遇,一会挂两牌,即除研讨会外,再挂“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参会者住满县城大小宾馆,满街胸牌的陌生面孔和语言,再加身着青花服的年轻志愿者,以及电视频频播放的茶事专题,为湄潭带来浓郁新风。而一旦会议启动,更为大观,仅大巴编号就达22辆以上,迤逦出行,浩浩荡荡,满街警察,指挥放行。会议内容丰富,开幕式、茶研会换届、茶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论坛、茶与酒高端对话,对接严密,程序井然。开幕当天,茶城店铺尽情开放,室外茶摊毗连,茶女茶生,笑脸相迎,邀品茶,递名片,推介茶品,热情炙人。整个会议的服务,以及后来的参观,均呈可人热情,可见组织者的缜密,盛会规模的恢宏,万人盛会,万人赞赏,丝毫不算夸张;三是茶速惊人。贵州为近年全国茶速发展惊人省份,尽管业界不以为然,但该省执拗出台三年发展到700万亩的提升计划,大呼三绿一红口号,即“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四茶齐头并进,且主管茶叶的官员猛烈抨击业界“眼下茶产过剩”舆论,我行我素,誓言自己侍茶不懈,目标是将黔茶做到与国酒茅台一样齐名。湄潭为贵州茶先锋,现有茶园40万亩,且多属近年发展。我们参观一核桃坝村,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茶,现有茶园8万亩,茶农纯收入万元以上,建有茶广场、陈列室、茶雕塑等设施,自诩为茶文化旅游村,其疯茶程度,管窥一斑。还有广袤茶海,说是浩瀚无垠,全国第一。只因会议太多,无缘得见,留下遗憾;四是善用茶史。湄潭原有茶化石,说是中国首例,算是历史性小牛;上世纪40年代又有浙江大学因抗战西迁,其中农学系迁此,多少扯上茶事。其时又有中央茶叶示范场也落户于此,张天福选址、刘淦芝操盘,做下不少茶事,留下一笔茶史。然于煌煌中国茶史而言,夸张说,算是中等分量。即使几者叠加,积淀虽丰厚,然与其他诸如杭州徽州茶区相比,当为九牛一毛比例。可聪明的湄潭人积极逮住这些资源不放,大做文章,不但建下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铺张展出不说,且大肆包装浙大和示范场遗址,拼命做成专题,满天下张扬宣传,拼命以历史嫁接当今,问旧识,邀新人,结名家,俨然以资深茶人自居,大唱茶戏,服务现实,令人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湄潭一会,天天被茶事感召,眼见耳闻身受,无处不宣泄茶之伟大,无刻不昭示湄潭茶的珍贵和影响。恰那两日,适逢华北碰上百年一遇的五月酷暑,北京茶友来微信说,京都高温达44度,叫人燥热不安。而湄潭温暖适中,不热不凉,气候宜人,更令人想到茶区生态的优势和潜力,以及有多少人能充分将此用到极致。
湄潭给茶人以深思,感悟良多,顺手打油几句,以作记忆:北暑西凉会甲午,茅台黔茶话月五。同为生态难复制,多少人杰能狂舞。
新闻推荐
□ 记者 汪嫒晨刊讯 自5月初开始,黄山市文化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为期1个月的文化市场专项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市中、高考期间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据介绍,整治期...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