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黄山紧张拍摄的影片《邓小平在黄山》以纪实的手法,聚焦邓小平在黄山四天五夜的短暂瞬间,重现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据介绍,本片的拍摄已经进入尾声,将于今年10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邓小平在黄山》出品人严从华告诉记者,选择伟人在黄山的这段经历,是希望更多人了解现在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此外,作为黄山人,他也希望这座名山的故事能首次出现在银幕上。严从华说,名人传记类电影并不一定就不好看,“《铁娘子》《国王的演讲》就是叫好又叫座的传记片。《邓小平在黄山》也将开创我国伟人传记片的新模式。”
8月25日,该片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演卢奇等主创人员接受了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的采访,畅谈了影片拍摄中的故事。
“老面孔”卢奇:黄山上度过61岁生日
在这部影片中,卢奇首次挑战了75岁高龄的邓小平。
“刚进组时第一趟上黄山,爬一半脚就开始疼了,但75岁的小平同志却能完成,身体真是好啊!”刚谈到拍摄地黄山,卢奇就感慨万千。卢奇介绍说,在影片中,为了拍好小平上黄山的镜头,需要演员上上下下多次。“爬得腿疼,站不住,但也要忍着。”
电影7月初开拍,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为了扮演好老年邓小平,卢奇需要借助化妆实现。每天早晨,卢奇都是第一个来到片场,开始粘皱纹,染白发。脸上的胶水一粘就是一整天,天气太热还要不停补妆,“晚上卸妆时,脸都干得疼。”
从《百色起义》开始,卢奇已经在几十部影视作品中塑造了邓小平的形象。他扮演的邓小平,不仅得到了中央领导和邓小平亲属的认同,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这次演老年版的邓小平是最苦的一次,也是最拼的一次。”卢奇说,大家都觉得他形似邓小平,但在他心中,神似才是最高标准。演了多年的邓小平,卢奇的生活里也有了邓小平的影子。闲暇时他爱看各种描写邓小平的文章和著作,希望能多角度地理解这位伟人。
8月21日是卢奇61岁的生日,剧组为了给他一个惊喜,特地在片场办了一个生日会。卢奇身穿戏服来到生日会现场时,被现场的一幕幕感动。“这个生日过得很特别,也十分难忘。”
“铁人”陈国星:这个导演有点拼
曾执导过《孔繁森》《军人本色》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著名导演陈国星,对安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在此次之前,他因为执导反映小岗村优秀书记沈浩感人故事的电影《第一书记》被广大观众熟知。
此次接下电影《邓小平在黄山》的拍摄任务,陈国星也颇有感慨。“第一次把邓小平在黄山的故事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压力很大。”为了力求还原当年的情景,本片全程在黄山拍摄。拍摄期间,摄制组除了要克服环境的限制,还要应对黄山多变的环境。
在拍摄一场黄山挑夫的戏时,赶上一场暴雨。导演在临时搭起的雨篷里根本坐不住,不断地冲到镜头前和饰演挑夫的临时演员们说戏。为了让镜头更加真实,导演还亲自搬来石块放到挑夫的筐子里,增加重量。导演一边放一边对临时演员们说:“辛苦了,但是这样比较真实。”
雨戏拍完,剧组人员都被淋了个透,不少人都得了重感冒。几天后,陈国星导演在片场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山下就医,大家才知道,导演也一直在带病坚持工作。
“老伙计”魏积安:演万里苦练方言
在影片《邓小平在黄山》中,万里形象首次登上大银幕。身材高大,同为山东人的魏积安,是制片方眼里万里形象的不二人选。但对于接演这个角色,魏积安也曾有过犹豫。“像吗?观众会接受吗?”但是拿到剧本后,魏积安还是选择了接受观众的检验。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魏积安翻看了大量的资料。从当年万里的穿着、步态甚至戴斗笠还是拿油布伞,都力求还原。谈到本次拍摄的心得,魏积安表示:“这完全是陈国星导演的大胆起用。因为我没有演过万里,而万里呢大家又很熟悉,也很崇敬。但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去体现,我和导演都是一路交流,一路摸索,希望能尽量呈现一个完美的作品。”
在电影中,魏积安一口纯正的“山东话”。“虽然我是山东人,但和万里老家东平县的口音还有很大区别。”魏积安说,他特意找到东平当地人指导自己的“东平山东话”,练了很久,就是为了在形象塑造上更加到位。 本报记者 吴碧琦
新闻推荐
吸引年轻人: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