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有事您call我”这句话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捷的寻呼机曾是身份的象征。当寻呼机成为历史名词时,“BP机寻呼员”这个职业在近日出炉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也消失了。
在移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寻呼机还是个时髦的玩意儿,寻呼员更是门槛高、竞争激烈的职业,现在黄山民航售票处网点工作的谭女士就曾是蓝天寻呼台一名寻呼员。工作在室内,不用日晒雨淋,只要坐在那儿接接电话、打打字就行了,寻呼员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在当时都还是不错的。而要成为一名寻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听力、熟练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及很好的语言综合能力。谭女士清楚记得:“还不能打错别字,要扣钱的。”
寻呼员既要有话务员的耳朵又要有电报员的手指,工作时头戴耳机,眼盯电脑屏幕,手还得在键盘上敲击,要将寻呼人的电话号码发送到被寻呼人的BP机上,被寻呼人看到后再通过电话回复;还可直接给被寻呼人留言。“接通电话,首先要说‘您好!请问您要call什么号码?请问留言还是回电?’还得记全国的区号,因为有的用户到外地去要办漫游。反正那时候屯溪的公用电话号码我都记得差不多了,报一个,我都能知道在哪里。”谭女士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应是BP机使用最火的时候,只要BP机一响,主人会很神气地撩起衣服,翻看一下传呼内容,急匆匆出去找电话回传呼去了。在谭女士印象中,用的最多的是“摩托罗拉”这个牌子。那时,寻呼机还有叫早功能,好一点的寻呼机还可炒股,一台中文寻呼机大概售价在2000元左右。1998年至2003年,她在寻呼台工作的几年间可以说见证了寻呼行业从兴到衰的过程。“有126、电信、铁通好几家寻呼台。记得刚上班那会儿,一天一个班可以接四五百条电话,到最后也就几十个电话了。”工作的最后三年间,寻呼业务迅速下滑,有的同事辞职,有的被寻呼台解聘。她是2003年初离开的,走的时候,台里也就剩下2名寻呼员,大概坚持到当年六七月份,寻呼台就彻底结束了。
寻呼机弥补了固定电话无法移动的不足,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它是单向的接收器,必须和电话搭配使用。据了解,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经过10多年发展,于90年代末达到顶峰。1998年,全国寻呼机用户突破6546万,名列世界第一。从90年代末期开始,寻呼用户的数量逐年递减。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经济方便的短信息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喜爱,人们不再需要“中转呼叫”这一功能,而可以直接和对方进行通话,手机取代寻呼机,BP机寻呼员这一职业自然也就消失了。
新闻推荐
□ 刘硕 李子文晨刊讯 8月27日至28日,安徽公安边防总队2015年全省边检业务技能竞赛在屯溪举行,来自全省的7个代表队齐聚黄山边检站,围绕基础知识考试、案卷制作、卡片资料...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