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向阳/摄□ 见习记者 李晓洁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马路市场”影响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屡禁不止,监管者和经营者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也从未停歇。记者近日走访屯溪阜上路农贸市场以及中心城区其它农贸市场。
生意:市场内外两重天
市场外门庭若市,市场内门可罗雀,这已成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的怪象。
早晨5点半,地处屯溪阜上路的水心亭农贸市场门口的马路两边,菜农们已把瓜果蔬菜放到各自摊位上,伴随着前来买菜的市民逐渐变多,本就狭窄的步行街上挤满了人、自行车和电瓶车。出现类似情况的还有屯溪城东农贸市场和丰华农贸市场。
买菜的刘女士说:“外面的菜比里面便宜不少呢,我都是在外面买。”随后,记者走进农贸市场,发现市场里冷清许多。“韭菜3块5,丝瓜4块,空心菜2块,我们里面卖的价格基本上比外面高5毛左右。”菜农姚金莲告诉记者,市场内的生意不好,他们根本赚不到钱。
丰华农贸市场附近的原卫校门口现在俨然已成一个小的商品交易市场。这些流动摊点里,不仅有卖水果蔬菜的,也有卖鱼肉家禽的,还有卖小吃和早点的。“骑车从这头到那头,想买什么落个脚就直接买了,连车都不用停。如果到里面买还要找地方停车,再四处转,哪有这样方便啊?”方女士一边骑着电瓶车一边说。丰华农贸市场里的经营户高德荣说:“我们这比外面品种齐全啊,但是大家都嫌进来麻烦,我们现在连摊位费都挣不出来!”“你看看这门口,路全都被堵死了,别说买菜的了,有时候连我们送菜的都进不来,里面当然没人了。”说话的是城东农贸市场摊主王霞。正在临时摊点买菜的宋先生说,他在外面买的多,因为外面很多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感觉要新鲜一点,只有外面没有的品种才会选择去市场里面买。
问题:涉及交通、污染、经营秩序
记者在阜上农贸市场观察到,狭窄的黄山园步行街街道上,北面50%的道路几乎有近百个流动摊点。作为一个人流量较大的街道,从早上7点开始,想要轻松通过已成难事。除买菜的市民外,街道中央还停了不少自行车和电瓶车,路段拥堵不堪。丰华农贸市场附近的“卫校市场”也是如此,不长的街道上除了行人、电瓶车、自行车,偶尔还会有轿车开过,车主会一直鸣笛,车速很慢。
除阻碍交通,环境污染成了另一大问题。“我们早上4点半就上班了,要到晚上11点才下班。垃圾太多了,环卫工人每天都在抱怨,但是有什么用?”步行街城市环境管理员孔森林介绍,一天基本扫3次,其余时间就一直在这条街道上捡垃圾。年过50的环卫工人叶长宝说:“垃圾里不仅有菜皮,还有一些动物内脏,脏,臭,必须及时扫掉,累就累一点吧。”城东农贸市场负责人程吉兆指着市场门口的绿化带说:“你看,那里原本是一片草坪,因为流动摊点太多,很多车子没地方停,现在都停到那个绿化带上面去了。”
“整个市场内有100多个摊位,但是现在有一半都是空的,外面摆摊的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快无法经营了!”阜上农贸市场负责人张玲担忧地说:“市场内的农户每天要交两块钱摊位费,基本上是用于维持市场内的环境卫生,现在整个市场有一半摊位空余,市场内的卫生也缺乏资金来维持,这样市场环境将会越来越差。”丰华农贸市场管理员胡国平介绍。
对策:科学规划,群策群力
在阜上路“马路市场”上,有一条侧街被相关部门设置成菜农临时摊点。步行街城管工作人员姚军告诉记者,由于整条街摊点太多,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因此临时开辟一个路段供菜农摆摊。姚军坦言,这也不是一个长久之策。同样开辟临时摊点的还有城东农贸市场,程吉兆介绍,刚开始摊点不多,谁知后来摊点越来越多,现在他也已是束手无策。
负责“卫校市场”的城管人员柯伯定说,这些摊点几乎半夜就来占位置,一直到晚上才走,他们经常接到市民关于噪音的投诉,“这里摊点大概有几百个,我们工作人员只有4个,管得了这头管不了那头。所以我们只有把主要的交通要道清理出来,保证市民能通行。一般以劝导为主。如果真的稍微强制一些,这些经营户就要口出恶言了,所以我们的工作难度也很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一负责人坦言,关于流动摊点的治理,多部门也一起参加过整治,但始终收效不大。关于原因,这位负责人说:“第一肯定是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临时摊点很多都是失业人员或是年纪较大的人在摆,在市场门口摆放摊点不用交费。第二是‘马路市场\’一直反反复复,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缺乏有力的整治和长效的管理机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有关部门要合理并长久地规划;第二需要市场、工商、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光靠一个部门可能收效甚微。”
新闻推荐
□ 记者 舒俊“有事您call我”这句话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捷的寻呼机曾是身份的象征。当寻呼机成为历史名词时,“BP机寻呼员”这个职业在近日出炉的2015...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