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游客在欣赏完黄山秀丽风光后,可在黄山区汤口镇欣赏到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编导制作的《黄山映象之天仙配》,集黄梅戏、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合目前世界一流的新媒体舞台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精彩的文化享受,填补了黄山区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空白,推进文化旅游的深度结合。
近年来,黄山区加大文化发展力度,围绕“文化+”,在创作各类文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品牌创立,群众文化市场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文化蛋糕越做越大。
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黄山区注重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乡一品”的民俗文化格局。各乡镇从乡风民俗出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与恢复。仙源镇的“轩辕车会”一度消失数10年,恢复后的“轩辕车会”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一支固定的成人和青少年表演班底,还扩大到社区、机关,成为群众都熟知的民俗文化。此外,耿城镇的跳竹马、永丰乡的五福会、甘棠镇的婆溪河灯等民俗文化以及龙门乡的编草龙等传统手工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前,该区文化部门在前期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基础上,继续收集整理方言、民歌,让民俗文化源于民,继续惠于民,让“民俗的”真正成为“大众的”。
文化建设全面铺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黄山区大力建设乡村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时着力提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村级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有了硬件的保障,群众可以在家门口跳广场舞、打篮球。各乡镇还组建了多个农民舞蹈队、篮球队、龙狮队等,每逢新春佳节,各表演队都会走村入户,走上街头为民送福,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今年以来,黄山区共开展文化活动多达300余场次,“文化下乡”成常态,社区也经常性开展主题文化演出,偏远乡村群众能在家门口看一场演出或者电影,享受“实打实”的文化大餐。结合“文化+旅游”,该区的翡翠谷七夕情人节、太平猴魁茶文化节、玫瑰节等活动,通过连续成功举办已从文化产品向文化品牌转变,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
·崔艳 洪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35公里林区道路建设全面铺开,21条“青丝带”向笋竹基地延伸,新昌等5个笋竹基地形成回环,一条条林间道路在中首、棠华、马冲、新昌等崇山峻岭之间缠绕。黄山区新华乡大保村,林竹资源非...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