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飞立
屯溪西北郊的隆阜村,是一个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历史上一直属休宁县,建国后基本归屯溪(市或区)管辖,设为“隆阜乡”,1992年并入“黎阳镇”至今。隆阜村北临横江,南傍茅山,田畴沃野,交通便捷。凭紧靠徽州商业重镇屯溪之便利,又位于新安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的横江水运航线“屯渔线”(屯溪至黟县渔亭)必经之地,早在宋代这里就商业隆盛,民生阜裕。至明清时期更是店铺林立,临江而建、石板路面、长达二华里多的“隆阜街”(今称“隆阜老街”)十分热闹。传说隆阜得名就是因这里地气昌隆,势高如阜之故。戴、吴两家世代聚族而居此地,还有江氏、曹氏、罗氏等姓氏。特别是“隆阜戴”最为兴旺发达,代出闻人,子孙后裔遍布海内外,成为声势显赫的“新安望族”。隆阜村历史上四出经商者多,其中不乏富商大贾,在故里建有豪宅深院。“曹家花园”、“大铁门”、“七房厅”、“太和堂”等著名的明清徽派古民居,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兴衰更替,有的已名存实亡;有的则破败不堪,却还在向人们透露出昔日隆阜古村的鼎盛辉煌,并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家乡记忆之中。
隆阜村自古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在古隆阜村水口荆墩,明代兴建的“隆阜戴氏宗祠荆墩支祠”(今黄山学院北区校园“狮子台”为其遗址)飞檐飘阁,气势壮观,前后共三进,中进大门门联上书:“文章华国,诗礼世家。”这正是当年隆阜古村戴氏等姓族人重文兴教,礼义传家的写照。据2012年正式出版的《黄山市屯溪区志(下册)》的“第三十六章人物”中的“第二节人物表录”之“一·历代进士、举人名录”载,原籍(含寄籍)隆阜村者历代考取进士、举人达41人,为屯溪附近各村之首。在该志书(下册)的“第三十六章人物”之“第一节人物传记”所选载入志立传人物共146人,而其中的19人(占立传人物总数的1/7强)就是原籍隆阜和幼年迁居隆阜村人或曾在隆阜办学、任教者。在2012年正式出版的《黄山市屯溪区志(下册)》“第二十九章、艺文”之“第一节书目(13)选录”之“二·屯溪区人著述书目”中所列“自宋代以来屯溪区人著述书目选录”的共有134人,而其中隆阜籍人(含1名隆阜中学教师)就有22人,占总人数的1/6,高居屯溪区各乡村之首。戴重,原籍隆阜,侨居和县,是一位气节之士,反清复明举义失败后绝食而亡。其子戴本孝,是明末清初名闻南北的山水画家,多取材于黄山风景,意境旷逸,善用枯笔,后人称他与梅清、梅庆、石涛等人为“黄山画派”。另还有戴省、戴文英、戴思望、吴元澄、吴霈、戴泰运等一批清代隆阜籍“新安画派”的书画名家。戴祖启,寄籍江宁(今南京市),清乾隆年间进士,著有《南书涉传》、《史记协异》等书。主持陕西“关中书院”6年,教绩可观,擢升“国子监学正”。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年间,定居江西大庾(今江西大余县)的戴第元、戴心亨、戴衢亨父子三人和戴均元(第元异母弟),其四人皆考中进士,被授“翰林”,委以重任,多有政绩,这四位戴氏精英,时人称服,以“一门四翰林,叔侄大学士”而被誉为“西江四戴”,名扬故里。
当然,隆阜村最有名、最值得人们景仰和自豪的,当属戴震(戴东原)。1999年,由安徽黄山高专(前身徽州师专)主持编纂、历时12年、总计近260万字的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嘉惠学林,遗泽久远”。屯溪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位家乡伟人,将在他的隆阜三门里故居遗址上兴建的隆阜小学命名为“戴震小学”;将隆阜村通往屯溪城区的道路命名为“戴震路”;将他为让屯溪百姓免除水患而亲自勘察、设计的“朱塘坝”所在的“华山公园”更名为“戴震公园”,并在公园东大门入口处树立一尊高4.9米、用暗红色麻石雕成的戴震塑像;将他死后遗体从京城送回家乡安葬在屯溪西郊名胜鬲山南侧的墓地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瞻仰。戴震族裔戴绳武和戴英等乡贤于民国13年(1924年)戴震诞辰200周年之际,积极创办隆阜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又称“东原先生藏书楼”);建国后,该馆管理人戴珀湖又完好无损地将该馆捐献给政府;1960年,经过整修的“戴震纪念馆”在原“私立东原图书馆”址(今隆阜正街118号)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文革”时期闭馆),接待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专家学者。
2003年,该馆被屯溪区人民政府整体迁至“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一所徽派古民居院内重建,便于四方游客和市民群众参观,让戴震的思想学术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弘扬。
新闻推荐
9月17日晚上,在流四公路休宁县鹤城乡渔塘路段施工改造现场,灯火通明,挖掘机正在挖开路面,铺埋排水管道。据悉,S252流口至四门段路面改善工程起点流口,经鹤城至四门,路段全长24.2公里。目前该条线路...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