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琪
平鼻岭古属婺源县,目前是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与婺源县沱川乡塘窟之间的分水岭。据了解,“平鼻岭”古徽道,始建于明代,是贯穿于皖赣两省横向行走的一条重要的的古道。这一点在乾隆《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有记载,元代婺源人许月卿写了一首诗叫“登平鼻岭”,诗文是这样的:冉冉晴岚渍客裾,跻攀直上接层虚。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绝巘岿然凝晚照,白云深处是吾庐。缅怀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车。
诗歌的内容是他登平鼻岭的一些感受,既有平鼻岭惊险,又有平鼻岭美丽。许月卿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字太空,后更字宋士,号泉田子,小名千里驹,字驹父,江西婺源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享年七十岁。受学魏了翁,入江淮幕中,以军功补校尉。理宗时,廷对赐进士及第,授司户参军。尝率三学讼权相,理宗目为狂士。改江西提举,治政廉肃,人号为“铁符”。贾似道当国,以月卿试馆职,言语不合罢去。归故里,闭户著书,号泉田子。宋亡后,许月卿衰服三年不言。后虽言,尝如病狂,时人称为山屋先生。许月卿在乡村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或与友人吟诗唱和,或寄情于山水之间。谢枋得尝自题其门曰:“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许月卿诗“当时谓之再生子瞻(苏轼)”,惜文集不传,今有《先天集抄》传于世。
从汪村镇过河就拐进五龙山脉,汽车在峡谷底沿着小溪而行,接近大山深处的时候,一座古桥出现在眼前,陪同我们的当地老师汪红兴告诉我们,这就是进古道的第一座桥梁“三益桥”,传说是婺源县沱川人的女儿嫁给田里村,为了女儿来往方便,出资建了“三益桥”,“三益”是指里面三个村都能够受益的意思。桥亭墙旁靠着一块古碑,碑名很直白,就是“大桥碑记”,内容没有叙述,多是某人捐款多少,密密麻麻的,有清楚的也有磨损的。
古道沿途堆放杉木,山里人生活在大山,生产资料也就依赖大山了。好在大山是个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木材,就可轮伐,择伐,永续利用。伐下的杉木堆放在溪旁,铲除树皮叫“白条”,待到春汛,将树木推到溪流中,木材随水而下,人们只须用捞勾把挡在溪边的木材理顺,就可顺流而下,山里人叫“放羊”。当木材快到大河时,在溪口挡几根长树,段木便堆积在这里待运。它们或起岸用车辆运输,或钉成木排,连成一串,人站在木排上,这时不叫“放羊”叫放排。继续水运到新安江,进钱塘,入运河,通江达海。
将车子停在古道下的岭脚村,穿过小溪,我们开始爬古道了,临近乡村的山坡上种植了很多高山蔬菜,正值仲秋,红的辣椒、白的东瓜、黄的南瓜,还有紫红色的扁豆,看见这些无公害的蔬菜,很是羡慕乡村人的生活。随着海拔的增高,依次是茶园和油菜林,过了油菜林便渐入古道。
刚刚上山就发现一块碑刻躺在道路上,碑刻做了石板路,字迹已经被踩得模糊不清,只能读出大概的意思,碑头上面有“禁碑”两个字,时间是道光二年三月,沱川鸣约公具。内容是蓄养道路两旁的杉松等木材,不得入山侵害,否则重罚不究。这里原来属于婺源县沱川乡,新中国成立后,皖赣两省边境部分行政区划以水系分界,进行个别调整,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浙源东水入休达浙”,1949年5月经两省商定,将婺源县的浙东乡划为休宁县管辖。
古道没有想象的荒芜,石阶很完整也平整。过去这里的村民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便会自发地砍草拨路,然几百年的优良传统,与现在的人渐行渐远了,倒是不久前为了开发古道旅游,村里人又集中上山砍了一次草。
爬过几道山梁,古道越来越陡,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洒在石板路,却有一丝丝凉意,高山的静寂,鸟儿的和鸣让人越发感到古道的沧桑。此时古道越来越陡,路随山势盘旋而上,在茫茫林海中穿行,好像没完没了,没有尽头。转过几道弯,眼前豁然明亮起来,在一片茶园远处,一个古亭跃然入眼。亭子依山而建,亭子旁边有清泉而下,在路边形成一个浅池,既能为行人消渴,又能为行人洗尘,因而此亭被村民命名“冷水亭”。
新闻推荐
□ 记者 方姗姗 吴玉莲晨刊讯 距离国考开考仅剩1个月时间。日前,记者从国家公务员招考信息库获悉,今年共有651名考生加入黄山市国考,通过审核拿到笔试入场券。黄山市...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