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劼
“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丁冬、丁冬……”在休宁县东临溪镇汊口村大阜教学点,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二年级的孩子们正跟着李如凤朗读课文。一年级的在默写生字,幼儿班的则在画画。
这是一个典型的复式班教学点,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9岁。从幼儿班到小学二年级,一共14个学生。李如凤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她也被孩子们称为“李妈妈”。
每天早上7点,李如凤就会来到学校等待家长将孩子们送来。幼儿班的孩子因为年纪小,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需要老师帮忙。李如凤对他们而言,既是老师,又是“母亲”。为了让不同班级的孩子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她的备课本上都会写上三份备课笔记:一份是幼儿班的教学安排、一份是一年级的、一份是二年级的。
从1983年在此担任代课老师至今,李如凤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1年。从最初100多人的小学,到现在只有14名学生的教学点,李如凤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曾经学生最多的时候,这里有6名老师,从幼儿班到6年级共100多名学生。后来,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学校的老师也陆续调走和离开,只留下李如凤。她说,自己的家在这里,而这里的孩子也如同她的孩子一样。她喜欢这些孩子,也喜欢这份职业。
复式班的教学并不容易,为了提高效率,所有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她总是错开教学,抓紧时间讲解。比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20分钟,二年级的学生默写。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都很听话,也很自觉。“顽皮、闹腾的都很少,只要我布置下去的任务,学生们都很认真遵守。”李如凤说。
“李老师,我这道题不太懂,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下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张慧敏拿着数学课本来问李如凤。当她耐心地给学生讲完这道题目时,下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铃……”上课的铃声响起,她几乎都没有离开座位。“孩子们,第二节课开始了,请大家坐回自己的座位,一年级的同学拿起手中的数学课本,二年级的把昨天上过的语文课的生字再默写一遍……”尽管要上的内容不少,但李如凤安排得井井有条。
李如凤告诉记者,课下的时候,她也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山区的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她就尽可能带着孩子们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有的还是她自己做的。每天晚上放学,她会陆续等待家长来接,直到所有的学生都被家长接回去,她才下班。
晚上回去,备课、批改作业,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忙到9点左右,才算是正式忙完一天的教学工作。
李如凤的学生们还经常在汊口小学的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这其中,离不开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她说,她爱这些孩子,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也会坚守在这里,用心呵护。
新闻推荐
□ 记者 程向阳[那年那日] 2006年7月28日,本刊以《树皮房里孕育出的大学生》为题报道了休宁县汪村镇下大连村特困大学生吴伟中以一本分数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的消息后,包...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