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黄山区仙源镇越山村特困户李宏富户一家4口,3人患病,小孩上学,生活相当困难。有关部门在结对帮扶中,发现他有制茶特长,于是为其购买了制茶机械,改造了茶房,该户去年就茶叶一项收入就有8000余元,家庭生活明显改善。这是黄山市开展扶贫攻坚“百村千户双联”工程以来所看到的一个缩影。
为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去年来,黄山市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扶贫攻坚“百村千户双联”工程,全面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到村,机关干部和爱心人士结对到户,加快山区、库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建档立卡工作是落实*的前提和基础。黄山市各地摸清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确定了153个新一轮扶贫攻坚重点贫困村,完成了新一轮扶贫对象建档立卡9.43万人。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通过调研,全市各地按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脱贫基础的标准,遴选出2988个贫困户,安排368个单位联系帮扶、1908名干部联系结对,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应帮扶措施。
培育特色产业是黄山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黟县利用黄山黑鸡特色资源,落实帮扶到户资金20万余元,发放鸡苗6000只,培训240人次,贫困户实现增收3000元左右。“工程”实施中,60%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当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文化遗存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扶贫是黄山市扶贫开发中的一大特色。全市各地以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等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全市有24个贫困村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歙县阳产土楼旅游、休宁县白际乡生态养生旅游、徽州区洽舍乡村旅游等发展亮点。
抓好素质提升是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根本之策。全市各地按照村抓产业、户抓帮扶、人抓培训的思路,围绕产业发展抓培训,加强对种养业管理、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农业技能培训。歙县实行贫困村贫困户“订单式”培训,培训后推荐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近务工,工资收入比培训前提高了30%,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术性”转变。2014年,全市贫困劳力完成实用技术培训6712人次,雨露计划培训895人,帮扶困难学生467名。
黄山市在“工程”实施中还不断推进新型生产合作方式,借助农村改革动力,大力发展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劳动力不足、对接市场能力不强、资源开发程度粗放等突出问题,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休宁县白际乡利用合作社带动,流转土地125亩,发展红薯干和高山蔬菜特色农业,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亩收入大大提升。
黄山区甘棠镇弦瑞村宜福垅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黑猪仔苗,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成品鲜猪进行深加工,既解决了贫困户对接市场难,特色资源开发不足,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4年,在实施“百村千户双联”工程的贫困村完成基础设施项目360个,完成投资1.49亿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祁门县新安乡高塘村2个组不通公路,8个组饮水困难,“百村千户双联”工程实施后,拓宽硬化了通村公路5.5公里,建设了饮水工程,带动了林下养殖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向贫困村聚集。安徽国元控股集团联系帮扶歙县绍濂乡小溪村,投入200多万元,解决了村民服务中心、村组道路、安全饮水、河道整治、改水改厕等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村庄面貌和生活环境。
通过“工程”实施,联系帮扶的贫困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全市2.2万人可实现稳定脱贫。一大批贫困村实现了“六通十二有”,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个贫困村已经跻身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行列。
·章向明·
新闻推荐
2月8日上午,黄山市人民医院组织党员专家深入海拔1400余米的休宁县白际乡开展义诊活动。为方便农民咨询健康知识,参与义诊的医生将自己的联系信息和业务专长制成医患沟通卡发放给农民,受到当地...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