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小云
晨刊讯 6月10日,记者从休宁县消协了解到,近期,休宁县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多起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受骗投诉案件,为此,该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远离保健品消费陷阱。
保健品消费老年人连连受骗
休宁县曹先生为退休职工,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近日,在某电视广告上看到商家宣传的“虫草”胶囊,听了所谓的“教授”讲座分析后,便按照屏幕下方的热线订购了8000多元的产品。不料,服用一段时间后,感觉并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身体还出现了不适,详细咨询后方知上当受骗。休宁县陈先生为一名退休教师,近日受邀参加了一场由“中国爱心助老福利工作委员会”发起的爱心助老福利基金免费发放活动。活动现场,该委员会工作人员向参加活动的老人们作了健康医疗知识讲座,并派发了相应纪念品。不过,工作人员以联系领取免费助老物资和参加旅游活动名义,在让老人们填写相关的个人信息资料后,收取了每人2988元手续费……
此类案件共性特征明显
休宁县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表示,综合多起投诉情况来看,该类案件有其明显的共性特征。一是消费群体集中。投诉数据分析显示,该类案件中老年消费者占到九成。商家利用老年消费群体对保健品概念、功效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同时渴望健康的心理,对保健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诱使老年人以高价购买;二是获取保健品信息渠道复杂。目前,老年消费者获取保健品信息的渠道很多,尤其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已经潜移默化地对老年消费者进行了“洗脑”;三是推销保健品手段多样。“赠药”、“免费抽奖试用”、“名医会诊”、“免费旅游”、“专家讲座”等都是商家惯用的手段,甚至有的还雇用“托”在现场游说。
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对此,休宁县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一定要谨慎留意,避免陷阱。
首先对广告宣传做到“勿轻信”。由于很多保健品在宣传时,商家就已经将功效和质量进行了渲染,并冠以“天然”、“草本”等名头,甚至有的还以免费体检、量血压、把脉搏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推销。因此,对待这些宣传攻势要保持冷静,谨慎选择。其次要对商家进行“查资质”,做到不去无证照经营场所购买,不买来历不明的保健品。再次要对保健品“会识别”。除了查看小蓝帽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外,还要注意保健品“功能”,对一些含有绝对化词语、承诺性语句以及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图形文字的保健品,最好不要购买。
此外,可以借助官方网站或索证资料做到“会查询”。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输入保健品外包装及说明书上的项目,如批准文号、产品名称、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进行查询比对。没有条件的老年人则可要求销售商出示保健食品的证照资料,如《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及保健食品检验合格报告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保健品都在网上有销售,因此,老年消费者要谨防一些钓鱼网站,不要轻信网上公示的各种资质证明。
休宁县消协提醒,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尽管其可以增强和改善身体免疫力,有时也可作为疾病治疗的辅助用品,但不能代替药品,因此,日常生活中,老年消费者更应该做到选择性购买,理性消费。
新闻推荐
□ 记者 舒俊 文/摄晨刊讯 6月15日,黄山“微公益”志愿者冒雨驱车前往休宁县鹤城乡、溪口镇,将240个“壹基金”夏季洪灾温暖包送到孩子手中。当日10时许,鹤城中心...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