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李晓洁 记者 汪悦 程向阳 文/摄
核心提示:在扶贫开发之前,休宁县璜尖乡在安徽省有四个最:人口最少、人均收入最低、经济规模最小、最后通电通电话。璜尖村位于璜尖乡政府所在地,13年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5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8600多元。10月16日,记者来到璜尖村,感受昔日深山贫困村的华丽蜕变。
1
基础设施:旧貌换新颜
璜尖距屯溪43公里,从屯溪出发,一路崇山峻岭。翻过璜尖岭,山路十八弯,又经过无数狭窄的弯道,才到璜尖乡。但与之前相比,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相对平稳、安全,交通已不再是璜尖乡发展的阻碍。这里曾经交通极为不便,大量生产生活资料要靠肩扛背驮,农民一年收入才几百元,各种运费就要花掉四成。2003年,省交通厅先后出资500万元,将21公里源璜尖公路全部硬化,后又出资260万元,在沿线修起安全护栏,2004年开通璜尖乡政府至浙江中洲镇的5.2公里路基工程,3个村乡村道路全部修通硬化。
走进璜尖村,一幢幢明亮的小楼房映入眼帘。记者实在难以相信,这里在10年前家家户户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木板屋、土坯房。这些小楼房几乎全是3层、4层,钢混结构,走进去一看,家中陈设新颖时尚,完全不亚于城里的楼房。璜尖村书记程德顺笑说:“我以前住的是木头房,后来生活好了,家里盖起了二层楼。当时我是我们村第一户建楼房的,大家都羡慕的不得了。现在我的房子已经淘汰啦,大家建的都是三四层的,我家成了最矮的了。”
除村民新盖的楼房,村委会新盖的办公楼也让记者眼前一亮。据了解,这里曾是全安徽唯一穷得没有挂牌的乡政府,如今办公楼宽敞明亮,乡干部每人配备电脑,村委会还建起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和农家书院。记者了解到,投入近520万元建起的三个电信、移动机站,使全乡电视、电话、电信全覆盖,800多户和城里人一样看起了有线电视。程德顺告诉记者,在2003年以前,这里还没一部电话,现在不仅全乡有520户装上了电话,而且手机该买的都买了,有的还买了电脑,小汽车也纷纷进家。
在医疗卫生方面,这里的卫生院院长说,十几年前,村民为省钱,小病忍,大病拖,真正拖不了就借钱看。如今,卫生院不仅有B超、心电图、X光机,血常规也能做了,村卫生所也建了起来,小病可以不出村了。
此外,全乡还完成改厕50户,清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10余处,拆除违建300余平方米,完成村庄绿化500平方米,乡政府到乔亭3.5公里的主干道和村庄小街道安装路灯270盏;完善了“户集中、村清运、乡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加大卫生清洁、村庄内绿化、亮化、公共场所管护,配备垃圾清扫车5辆、保洁员8个,建垃圾房3个,设置垃圾收集点50个,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3个村建立了500平方米农民广场,为民服务代理点、邮政所、便民超市、公共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相继投入使用,马上还将实施村民生活污水集中排放。
2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
当记者走进璜尖中心小学时,孩子们刚结束上午的课程。校园里,有认真看书的,有和同学聊天嬉戏的,还有到食堂排队打饭的……璜尖中心小学校长程国良介绍,目前学校有8个班级,分别为2个学前幼儿班及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学校有177名学生,其中包括70名住校生。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教育扶贫为这座村庄带来的希望。
教育扶贫从完善硬件开始。2013年,经改造,学校的教学楼由两层增至三层,今后还将对学校食堂、塑胶操场、教师和学生宿舍进行改造。“我们的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都非常拥挤,教师宿舍人均面积只有6平方米,一张床、一张书桌就已经把房间塞得满满当当,学生宿舍大通铺更是要挤下十几名学生。”程国良说,学校已启动教师和学生宿舍改造,同时塑胶跑道的征地工作也已结束,即将开始施工,将投入15万元建设包括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在内的运动场地。
程国良说,璜尖中心小学的硬件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于硬件配套,软件水平才是教育扶贫的核心所在,“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全校平均成绩在全县30多所中心小学中属中等偏上,去年六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更是在全县并列第三。”程国良表示,这和全校教师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1989年出生的丁媛媛家住屯溪,是该校4名年轻教师之一,2014年9月考到璜尖中心小学,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师。丁媛媛说,孩子们上课认真的态度、对知识的渴望让她很感动。虽然条件艰苦了一点,但她会坚持下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智。程国良表示,希望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3
产业扶贫:增产又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璜尖乡扶贫工作的核心。为此,璜尖乡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制定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笋干、茶叶、箬叶等特色经济,建立千亩有机茶基地、千亩箬叶基地、万亩毛竹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建璜尖乡高山特产开发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促进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今年43岁的程终清在1991年的时候还是个标准的“茶叶贩子”,只负责将茶叶收购后拿到屯溪去卖,赚不了几个钱。1996年,他投资两万多元创办全乡最早一家茶叶粗制厂,自己收购加工,如今毛峰每年产量达到8000斤,炒青产量达到两万斤,产出达到300万元。程终清的粗制厂不仅提高了自己收入,也带动了周围农户增收。程德顺说:“现在璜尖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在家也能赚钱。”
在发展笋干特色经济上不得不提汪正亮。汪正亮说:“以前我是卖包装半成品的,一年也就赚七八千元。后来公路通了,交通方便了,2010年我就进了一些烘笋干的机器,开了笋干加工厂,然后销往休宁、屯溪,现在我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了。”
除了茶叶、箬叶、笋干,璜尖也有一些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记者来到休宁县帝尔盛工艺品厂,老板徐昌盛正在修理机器。记者了解到,徐昌盛是徐家自然组人,原先在义乌打工,做小饰品生意,3年前回家办厂,做衣服、围裙、蜂衣、蜂帽等,其中有80%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中东。在工人方面,旺季时可达50至100人,除解决璜尖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外,自身也走上致富路。
实施产业扶贫,也让村民感受到来自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程德顺的饭店是今年6月8日开张的,共两层,有120平方米,是村里第一家饭店。程德顺说:“璜尖山清水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驴友喜欢到这里来玩,但是我发现我们这里还没有饭店,所以就建了一个。这个十一黄金周,来我这吃饭的有两百多人,效益挺好的。”
除这些产业之外,璜尖乡还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木瓜、香榧等特色经济,对500亩木瓜基地进行抚育管理,扶持贫困户种植香榧苗木达70余亩。其中璜尖村集体流转荒山50亩,已种香榧20亩。同时,在市委办、市渔政站及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发中心的支持下修建流水鱼池4座,养殖中华鲟2000斤。另外,对坞石自然村特种水产养殖及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了前期规划。
4
*:扶出新天地
伴着秋日暖阳,记者走进村民程顺权家,现代化的装修让记者吃惊不小。精致的摆设、时尚的灯饰,客厅墙上挂着“锦绣前程”四个大字,仿佛置身城里人家。程顺权今年50岁,谈起扶贫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2002年,全家七口人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主要靠加工销售分来的十几亩茶叶和六七亩毛竹赚钱。那时候家里真的很穷,住的也是石头、木头垒起来的土房子。”程顺权说,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通村公路修好后不仅出行方便很多,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他立即转变观念,除继续销售笋干、茶叶,还买了辆农用车跑运输,2010年又开起砂石厂,生产水泥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政府的帮扶措施使我们百姓得到实惠,要是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2011年,程顺权家盖起新房,从建成到装修一起花了30多万元,去年又买了小车。“如今,全家三口人一年收入能达到6万元。”程顺权说。
璜尖村第一书记吴元哲介绍,2015年,该村有贫困户58户184人,预脱贫18户58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7.57%。这些贫困户多以老弱病残和缺乏劳动力为主,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村从政策兜底和扶持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将符合低保、五保等条件的人全部纳入政府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为贫困户提供贫困学生助学、农业技术培训、免费农资发放等,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和转变用能方式;立足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扶持茶叶、竹笋、箬叶等传统产业,给贫困户每户发放香榧苗木12株,三年挂果后,每年可为农户增收2400元左右;在茶园、香榧林下种植辣椒等高山蔬菜,提高土地收益;积极发展电商,通过在村内设立两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扩宽农产品销售途径。
在扶贫工作中,实施*最重要举措,找到“贫根”,对症下药。休宁县扶贫办主任王敏表示,璜尖扶贫是该县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后会更加注重*,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群众富裕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始终把群众脱贫和群众增收放在心上。”璜尖乡党委书记余国扬介绍,下一步,该乡将紧紧围绕美好乡村建设,以富民强乡为主线,努力把璜尖乡打造成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示范点。
新闻推荐
□ 程国伟 程冬芳晨刊讯 为解决冬春期间灾民和困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确保他们安全、温暖过冬,近日,休宁县民政局提早谋划今冬明春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