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文昌古道全貌
文昌古道上的古路亭□ 邵宝振
文昌古道始建于何时,有待考证。相传,是文山村一位财主为迎娶媳妇而兴建,但我想应该是与村落的营建相始终。道路由人所开,为人服务,亦因人流、物流而繁荣。至今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古道上的石板为民国时期文山店村的茶商吴六金所首倡而铺设,并承担了大部分的费用。
吴六金,字佩珩,号镛,当地人亲热地称其为“老佩”。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六金出生于文山店一个贫寒的家庭,5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读过三四年的蒙童馆。15岁从师学木匠,因为身材瘦小,力气不足,三个月后就被师傅辞退。此时,岔口的茶商吴俊德(1873—1934年,名永柏,又名荣寿,以字行。著名茶商,曾先后任六邑同业茶务总会会长、严州保商会名誉会长、休宁县商会会长、平粜局局长等职。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在屯溪开设的怡和茶号生意正隆。经乡人介绍,吴六金在吴俊德的怡和茶号中做学徒。由于聪明伶俐、活泼肯干,很快得到了吴俊德的赏识,将其提拔到账房学生意。仅仅三年,吴六金就熟悉了账房的所有业务,成为吴俊德的得力助手。吴俊德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承父业,除开设怡和茶号于屯溪阳湖外边溪,后又陆续开设怡春、永源、华胜、公兴等茶号,最多时达18家,茶工千余人。吴六金作为茶号的主要管理者之一,自然薪俸丰厚。1929年春,朱老五火烧屯溪街,吴俊德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吴六金自立门户,开设华胜号和华胜分号茶庄于屯溪中街还淳巷,经营内外销茶叶,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茶叶滞销而被迫停业。
据村民介绍,吴六金铺设文昌古道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当时从屯溪至文山店村,全长60公里,吴六金在怡和茶号做学徒时,回家看望母亲,早上从屯溪出发,过昌溪,到达离家很近的萝卜尖、洪 坞时,天已擦黑,特别是冬季昼短夜长,更是伸手不见五指,而这一段两边全是悬崖峭壁,羊肠一线,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深谷。有一次,母亲担心儿子,打着灯笼爬上坝岭,远远地等着。百感交集的吴六金暗暗立下誓言:如果有一天发达了,一定将文昌山道全部铺上石板。
1935年,通过开设茶庄而稍有积蓄的吴六金开始了山道的修建工程,在他的感召下,当地村民亦纷纷投工投劳。工程采用分段修建,先从最险要处修起,先难后易,陡处垒石阶,平处铺石板,至1938年冬,已修建了10余华里,耗资1万余元。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穿过村庄,一路前行。村口的古道边外侧有一株200余年的甜子树,郁郁葱葱,结满了小小的甜果,是孩童们乐于咀嚼的山林的馈赠。里侧是观音庙遗址,山民祷告家人平安、家业兴旺。
从村口至鸿大坞一段约2000米,道路平坦,尽在高山腰上行走。山坡上修建了梯田,栽种着茶树、枣树、板栗、桑树以及萝卜、青菜之类的菜蔬。围绕着文山店,周围的小山坡上零星点缀着古住宅、望云头、江东岭、竹窠、马鞍凹马鞍下等小村落,黄的土屋、白的民居、红的枫叶、绿的茶树,把山野打扮得五颜六色。远处山峦叠嶂,绵延起伏,村落、道路、河流历历在目。长长地吸一口山野的空气,蜗居城市的浊气顿消,而有神清气爽之感。而对山的峰山村(原名“枫山”)则引起了我的兴趣,远看山村被一圈浓荫所包围,显然是特意为之。
据村民吴小忠介绍,山下原来修建了一座祠堂,而祠堂门口的两只大狮子正对着村口,因此形家言,要栽种108棵柏树将村庄围住,方能扭转村运。撇开迷信的成分,峰山村处于山的背面,来自北方的风一定很大,而在村庄周围栽种防风林,能起着防风护村的作用,古人对村庄的营建可谓匠心独运。同样,村民吴小忠介绍文山店村西面的古住宅自然村有一座“火焰山”,如果有人在山上采石,就会引起火灾,因此严禁在此开采山石。这些都反映了古徽州人朴素的环保观念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转过一个山弯,再走50米左右就到了百步云梯,但这50米却仍然是土路,带路的吴叶林先生说,1939年,吴六金的华盛茶庄歇业后,失去了资金来源,修路工程被迫停工,随后又卧病在床,1942年过世之前,他嘱咐儿子吴善和要将工程接着完成。但连年的战争以及此后的公私合营,使得商业无法进行,吴善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留下了一段未了的情缘。吴六金除修建文昌古道之外,还在紧邻的大坑口村修建了木桥;1939年,将1500元存入深渡同泰店,每年所得的利息144元用于村中私立学校老师的聘金。为长远计,还组织了“路会”,购买了十余亩山地,所收租金用于道路的日常维护。在歙县档案馆馆藏的1950年文山村的《地籍清册》上,清楚地登记着“文里村(民国时称“文里保”,即今文山村)亭路建修委员会”名下有山地18.64亩,每年出租收入粮食845斤。
登上百步云梯,就到了萝卜尖的山口——坝岭,往下的山路呈之字形,盘旋而下,山下就是隶属于昌溪乡的大坦村,再往外走几里地就到了昌源河畔。山口左侧的山顶原有一座财神庙,香火旺盛;右侧是一个路亭,似乎也有一个佛龛,如今已是遍地的蒿草。站在山口,山风呼啸,四周山野有大片的枫叶。村民介绍,往年雨水少,枫叶特别得红,犹如红地毯一般,直逼你的眼。
由于车子停在山下的湖田村,我们只得原路返回,这一段古道留待下一次的探访吧!此时,已经过了十二点,我们进村时,村民吴小忠先生已打电话安排了午饭。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们对开发文昌古道的旅游纷纷建言献策,摄影家方康宁先生建议在古道两侧的山坡上适当栽种桃树、梨树、紫荆等花卉,进一步丰富景观层次;我则提出要做一个规划,综合考虑线路安排、餐饮住宿、标志标牌、交通配套等工作,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中餐是地道的农家乐,虽然只有红烧肉、红烧豆腐、红烧芋头、炖土鸡、炒辣椒、炒青菜几个菜,但农家自产的原料、甘甜的山泉水、柴火灶、大铁锅所烹饪出来的食物,味道鲜美无比,与久居城市所食的大棚菜和挂着农家土菜馆里的菜肴是无法相比的。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犹如一个大家庭一般,其乐融融。餐桌安置在阳台上,阳台就是一个观景台,远山近景皆入眼帘。村女书记吴海英自豪地说:春天,我们这里的景色更美,有云海、有遍野的油菜花、有飘香的云雾茶、有脆嫩的竹笋,还有漫山的映山红,可美了!几句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也激起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村民则拿出手机,将他们拍摄的古道、云雾、花海四时美景向我们展示。
登文昌古道,体验徽商回报桑梓,热心公益的徽商精神;登文昌古道,体验乡野村趣,寻找儿时的记忆;登文昌古道,健身强体,一生无忧。
文昌古道,是古徽州人对自然的合理改造与利用的标本。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是摄影家的天堂,旅游远足者的乐园。文昌古道,我们还有约!
新闻推荐
□ 杨顺昌 记者 姚大盛晨刊讯 “我是喝了一点酒,走亲戚么,没有法子啊!”2月16日,在休宁县五城镇一处县乡道交汇路口,骑摩托车走亲访友的男子程某被执勤交警查获时,似乎还...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