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红兴
在溪流环绕的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有这样一位老太,年轻时有一段传奇经历,曾经替皖浙赣游击支队送过信、做过鞋、服侍伤员。2月26日,笔者特意上门前去拜访。
在一幢简易的平房内,见到了老太。她今年81岁了,名叫黄杏子。耳不聋,眼不花,一口流利的婺源话,身材颀长,脸色红润,戴着一个白色方帕,身体极为硬朗,脚步轻快,我寻访到她时,她正从菜地回来,她说,劳动惯了,总是闲不住的。
老人极为热情,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
她说道,我的娘家在板桥乡官汰村。解放前这一带属于婺源县浙东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就是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中心之一。官汰村位于海拔近千米的大余山的山腰,有几十户人家,呈阶梯状分布,这一带山高林密,极为隐蔽,几乎与外界隔绝,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区,这一带的群众基础较好。
1947年冬天,中共皖浙赣游击支队支队长倪南山等人,带着游击队来到我们村,住在附近林子里。当时官汰村就有些青年,秘密地参加了游击队。我的表哥程福通就是一个。受他的影响,我当时只有13岁,也帮助游击队干活,参加了村里的小民兵。主要是服侍伤病员、送信、做鞋、站岗、放哨等。
“有一次,有两个游击队员在战斗中受了轻伤了,一个叫汪子和,婺源登坑人;一个叫洪先荣,婺源官坑人,在我们村附近林子里养伤,游击队员们每天都在外奔波,就把照顾这两个伤员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负责每天给这位伤员送饭、送水、洗衣服,这一照料就是半个多月。后来他们痊愈了,我就完成任务了。当时,我的父亲非常担心我,说给游击队送饭万一被发现,是要抄家、砍头的,我说,游击队是帮助我们穷人的,我就跟着他们干。”黄杏子深情地回忆道。
“有一次,游击队要我送一封信到上岩溪村,为了安全起见,我把信件包好后,缝在左脚鞋面上,然后在上面打了个大补丁,再用麻线密密地缝上。在回溪村一带,恰巧遇见了一群国民党乡丁搜查,我只好给他们进行检查,当时,我紧张极了,心里扑通扑通地跳,由于藏得巧妙,结果,他们一无所获。我终于把信顺利地送给了游击队。由于送信及时,为他们打月潭乡公所赢得了时间,立下了功劳。
后来回到村里,倪南山支队长特地送给我送了一副绑腿。我精心收藏者,但后来给家人做鞋时,将其作为布料给拆了。1949年4月,解放上溪口的时候,我们村里有4个民兵参加了这次战斗,我是其中一个。对这些往事,黄杏子依然记忆犹新。
解放后,黄杏子曾经担任过官汰村妇女主任,1958年入了党,1959年嫁到了花桥村,丈夫当时当兵入伍的。后来,他们生养了两女一儿,尽管生活艰苦,但她都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如今,她已是儿孙绕膝,四代同堂。现在,她与丈夫吴天赐相依相守,依然还坚持劳动,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 程国伟 程晓阳晨刊讯 2015年度,休宁县共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55起,涉及3000多人次共计40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了一方平安。该县针对农民工工资...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