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奋进不止的力量源泉——喜迎新中国成立65周年系列报道之济南精神文明建设篇

来源:济南日报 2014-09-27 17:2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范俐鑫

(一)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长风破浪,城在精神。

历经百年的硝烟战场上,我们看到了为摆脱屈辱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中,我们看到了江浙人“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的奋斗不止;

在思想信息活跃的当下,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刘延宝“承君一诺、必守终生”的诚信信仰;

…………

在国家历史的巨制中,济南从来都是一座以精神遗产丰富著称的城市。在这片81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泉城儿女一路激昂前行,参与见证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向现代化城市奋进、崛起与辉煌。

还记得,当国内第一台5英尺马达车床从工业局第四机床厂成功试制出厂时的骄傲振奋;还记得,最大的棚户区项目官扎营、宝华片区破土动工时的心潮澎湃;还记得,百万泉城人民抗击非典、救援灾区、筹办全运会、举办十艺节、争创文明城市的众志成城……

有人说,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着有力的思想保证。在城市进步的逐浪前行中,精神文明建设,从来都不能缺席——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而努力打拼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发生着为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秩序而坚守底线的伸张正义,每天都在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信条丰富着新的内容。(二)追寻济南65年来的文明发展轨迹,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无论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是人们树立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的最基本标尺。当这些照亮心灵的精神力量在城市里传递发酵,城市前进的脚步更加刚劲有力。

以柔弱的身体扛起整个家庭,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丈夫、儿子数十年,把亲情化作坚守的任化美;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一言一行都严于律己的“当代活雷锋”刘成德;为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毅然舍弃自己辛苦创立的企业,甚至为了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向自己的公司打了20多张欠条的刘继杰……他们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用质朴的行动、暖人的真情讲述着一个个不平凡的人生。

每天都在福利院与家的路上奔波,风雨无阻的“义工路”上,用爱心与执着诠释信仰的退休医生李爱萍;紧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切为了乘客安全”,用年轻的生命诠释职业精神的“最美司机”宋洋;扎根社区20载,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时刻把“群众满意,我就放心了”落于行动的小巷总理陈叶翠……他们坚守在这座城市的平凡岗位上,却以执着的劲头、微小的言行指引着在迷失与徘徊中不知所措的人们找准奋进的方向。

我们常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肩负历史使命;有“夙夜在公,业精于勤”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机会努力奋斗;有“抱诚守真,言信行果”的诚信品格,才会力促公正平等赢得更大发展;有“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友善胸襟,才会心地坦荡构筑文明和谐……“此亭古、名士多”的历史佳话,天下泉城的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历史人文与自然的优势,都为城市精神注入了思想精华、道德精髓。

——这是勇于破除藩篱的改革创新。早于小岗村的“改革试验”,长清县双泉公社邵珠常一家6口人分到了1亩2分地,开启了“不但能吃饱,每亩地的粮食也增产了”的新生活;敢于啃下存在几十年的“硬骨头”,44家市属国有困难企业在“大刀阔斧”的民生情怀中迎来新生;行政审批改革下沉再下沉、提速更提效,城市改革营商环境得到优化,5万多户企业今年率先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高效审批登记服务……

——这是敢于正视不足的奋起直追。弥补实体经济投资偏少、规模偏小的短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带队招商的足迹从国内延伸到世界,全市上下迅速投入到“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行动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言辞切切,“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创业、工作、发展环境”;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领头雁作用,积极打通交通大动脉,构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城市骨架……

——这是甘于无私奉献的凝心聚力。10年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长期坚持提供医疗保健、家电维修、扶贫支教等义务服务的城市名片泉城义工,用点滴耕耘汇聚泉城大爱;坚守在社会服务岗位上的工作者,奋战在城市建设的一线工人,用真诚严谨的态度,让理想信念、职业操守在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领域中扎根传递;经十路的打造、“十艺节”场馆的建设、实体经济项目的火热入驻、民生实事的承诺兑现,无不与这座城市的人民紧密相连……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当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理想信念沁入心底,涓流成海,一个社会的面貌特征、一座城市的品格气质就会自然而生。

(三)2014年,济南迎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冲刺大考,百万泉城人民成为参与支持这场大考的主力军,一场前所未有的泉城行动迅速推开。是什么支撑起破积弊、除陋习的坚定决心?是什么凝聚起最为强大的民心力量?是什么让这座享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城市坚守住30年不变的追求?

这个夏天,春元里社区的工作人员把创卫当成头等大事,经七路11号院的耄耋老人高振芳成为清扫大院的积极分子,玉函社区的楚芙蓉感慨“小区居民全民创卫,凝聚力明显增强了,平常面熟但不认识的,现在见面都打招呼”……

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理解支持是创卫的最大动力,群众的切身感受是创卫的最高标准。如此强大力量的背后是坚定的信念。

2012年12月10日,市委书记王敏在市委党校作了题为“崇高理想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灵魂”的辅导报告。“理想信念在于坚守,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当遇到挫折时要坚守理想信念,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个人的进步中遇到困难都毫不动摇……”一席话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了如何坚守理想。

2012年6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做客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政务监督热线》直播节目,诠释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人民公仆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市长,我将恪尽职守,尽己所能,努力推动济南的发展,增强济南的实力,使泉城市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责任、奉献、包容、坚守、信仰,这是人民与执政者对这座城市最有力的回答。

(四)当越来越多的人赞叹济南这座城市“公交让座率如此高”,喜欢用“质朴、诚信、包容、进取”等词语描述济南人的品性,这座城市也在用她独特的方式爱民利民惠民。

65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人民群众对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呼唤日益强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国众多的城市当中,济南较早地提炼了现代道德理念标准,让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精神”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独具济南特色的精神文明之路上不断积聚起强大的城市进步正能量。

尤其近年来,济南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载体,大力弘扬“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通过组织开展创建和评选优秀灵魂工程师、优秀家庭教育、优秀社区教育等“十优秀”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初步形成;在全市广大基层社区、学校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上下、各个领域的讲堂阵地,推动了先进道德理念形成……循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足迹可以找到这样的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化、公民道德教育制度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模化、志愿服务大众化、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

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并不单单在于多高的城市美誉,更重要的是实在为民。当不乱丢垃圾、文明出行、尊老爱幼、诚信经营、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形成,城市环境会更加宜居宜业,社会环境会更加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在感受城市进步的同时也必会以此为荣。

65年来,新时期精神文化的熏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让文明在弘扬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有了时代适应性,城市发展的民生烙印也愈发深刻。

(五)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精神文明建设既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一直以来,济南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

面对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刻变革,全市掀起五讲四美、向张海迪学习、向道德模范人物学习、军民共建的热潮——济南,对精神力量的向往从未改变;

面对“路人跌倒你敢不敢扶”的全国性讨论,济南街头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路人摔伤、众人施救的感人一幕;面对拾金不昧的“的哥”、伸张正义的平民反扒手,济南人总是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济南,对凡人善举的崇敬根深蒂固;

面对“菜贱伤农”陷入全国性舆论漩涡,济南街头“爱心菜”认购点人头攒动;面对家底薄、生产条件差的贫困村,上千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下基层帮扶——济南,在一个个关键时刻总能坚毅果敢、迎难而上……

很多时候,一句口号发出来容易、深入下去难,形成声势容易、收到实效难。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积累”,必须常抓不懈、积土成山。当整个城市的精神信仰、文明进步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城市发展必定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从65年来精神文明的硕果中汲取力量,超越自我,必将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夯实精神基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还济南一个青山绿水□本报记者 刘文

南部山区水保治理成效显著。南部山区恢复青山绿水。水土保持治理让山坡重披绿衣。编者按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们必...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六服务进社区2014-09-27 17:20
评论:(奋进不止的力量源泉——喜迎新中国成立65周年系列报道之济南精神文明建设篇)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