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本报通讯员 黄良桥
2010年,来宾市GDP完成385.24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达43.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9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427.2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广西前列。
另一方面,来宾市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河流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标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来宾在融入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工业强市”与“环境立市”并行不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引活水:沿江布局工业区
河南工业园是来宾市重点打造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园区内有来宾市最大的沿江作业区——宾港作业区。从2008年起,来宾市大刀阔斧,全力推进宾港作业区二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水网、电网、路网、管网、标准厂房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靠着近年来打造的集中供热、标准厂房、糖业循环经济等金字招牌,许多企业纷纷慕名而来,至2010年底,已有30多家企业进驻河南工业园。
“来宾市目前仅河南工业区就形成年产30万吨纸浆、15万吨纸、10万吨酒精、5万吨酵母的国内最大甘蔗循环工业园区,而且制药、食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也在源源不断进入,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到2012年底,河南工业园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来宾市市长杨和荣介绍。
河南工业园区建设只是来宾市沿江布局工业区的一个缩影。近3年来,来宾市抓住加快发展内河航运的契机,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和沿江工业产业布局,在红水河以及柳江、黔江所流经的5个县区的航道沿线,规划建设了忻城沿江工业区、合山迁江沿江工业区、兴宾沿江工业区、象州沿江工业区、武宣沿江工业区、金秀桐木工业集中区六个沿江工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电力、冶炼、制糖、铝加工、机械加工、茧丝绸加工、农林加工、建材八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能源电力产业基地、冶炼产业基地、铝产业基地、水泥及建材产业基地。
沿江而建的项目,依水布局的港口,串起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集聚。在来宾,“源头活水”正逐渐显现“黄金效应”。
保生态:节能环保不手软
西江,不仅是广西的母亲河,也是广州等下游城市的生命源。作为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打好“经济牌”的同时,如何打好“生态牌”,实现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来宾这座新兴工业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将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工业园区,在做强城市经济的同时,又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杨和荣表示。
在来宾,环保标准被列为招商引资的首要标准。来宾市环保局局长玉德介绍,在去年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该局作为招商成员单位全程参与,严把环境准入关,将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拒之门外,签署的363.7亿元共368个投资项目全部达到该市制定的环保标准。
2010年,面对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来宾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果断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掀起节能减排风暴:一是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对53家高能耗企业采取关停、限产等强制性措施,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仅用两个月时间就争取解除了“区域限批”令。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量5.53万吨,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1.16万吨,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据来宾市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内地表水、城区降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酸雨频率较2009年下降,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地表水和饮用水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
去年,来宾市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工作统筹推进,组织编制了《来宾市生态功能区划》、《来宾生态市建设规划》、《合山生态市建设规划》、《武宣生态县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环评规划。目前,各项规划环评的评审论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一系列规划,来宾市将在“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生态产业,创建生态园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示范项目,在西江经济带来宾段构筑一条绿色产业带,不断提高生态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董文锋本报通讯员许恒2010年,对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从2009年6月开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式承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