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莫益路 何玲玲
施肥,浇水,剪枝。3月26日下午,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牛角村1500亩连片苗木基地里,50多个村民在阳光下忙碌。
“这些干活的村民已经将自家的地出租,自己则在给苗木基地打工。”随同采访的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一下产生了神奇效应,同样一块地在农民手上分散经营,所产生的效益仅相当于租金,而集中开发后,农民收入则增加了好几倍。
记者向正在干活的村民求证镇领导的说法。黄意杨一边给鸡冠刺桐剪枝,一边介绍土地出租前后的家庭生活的变化——她家里原有3亩地,每亩租金800多元,相当于原来种甘蔗的收入。如今除了租金外,还可以帮基地打工,每月收入1200-1500元,相当于在原来种地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了4倍。
前来租地的是一家从事苗木栽培经营的生态科技公司。公司基地负责人曾彦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引进公司开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前提就是吸纳农民就业,除了租金根据稻谷价格浮动外,还要求公司通过基地就地吸纳和培训富余劳动力就业。
目前,该公司除了苗木基地就地吸纳就业50多人外,还培训了100多人并推荐他们到公司在柳州及南宁项目部就业。
“地全部整合在一起了,家里的地已经找不到边界了,但却找到了新生活。”50岁的村民谢宗暂出租了家里的5亩地,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每年的租金外,还在基地当保安,月收入1200元。他的孩子通过公司培训被推荐到该公司柳州的房地产项目就业,收入不菲。
“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除了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外,更重要的是引进有前途的农业项目,解决农民的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该镇负责人介绍,目前,跟该基地签约的农户有200多户,有就业意愿的基本能解决,由于效果好,不少邻村的村民也希望加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莫益路4月中下旬,通往自治区级贫困村——来宾市兴宾区七洞乡桥勒村的路上,不时见有农民种植在地里的生姜破土长出新芽,翻山越岭进到桥勒村后,只见大块小块的地上全部...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