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莫益路
“我们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村\’了。”10月10日,来宾市兴宾区城厢乡蒲田村村支书韦有发说起村里的变化兴奋不已,“8年前,村里以种甘蔗为主,如今,10户村民5户商,还有5户或就近就业,或种植蔬菜直销市区,村民收入水涨船高,全村1500户已经有了1000多辆各类汽车。”
村子的变迁始于2004年。当年,村里被划入市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范围,东糖集团来宾公司是首批进驻的企业,随后几年,永兴纸业、丹宝利酵母厂、华润水泥搅拌站、垃圾发电厂等近70家企业纷纷进驻。
“企业多了,人气旺了,一些临马路的门面可以做生意,房屋可以收租了。累计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4000个,而全村人口不过6000人。”韦有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家里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在家门口就业了,月收入都接近3000元。
“现在日子好过了,去年,家里买了辆小轿车。”韦有发指着家门口一辆小轿车说,8年前,家里6亩地以及承包的20亩地全部种甘蔗,除开成本,一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供小孩读书和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总是捉襟见肘。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开这么好的车不担心别人嫉妒?”面对疑问,韦有发带记者在村里转了转,大多数家庭门口都停有小轿车,超过15万元的车型也不时映入眼帘。“我这个只是中等车型,还有的家庭虽然不买轿车,但买了数十万元的钩机、铲车、大型货车,用来经营赚钱。”韦有发边走边介绍,这样的村民村里有七八十户。
村民韦光安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他家虽然没有高档轿车,却和兄弟合伙买了价值超过百万元的铲车和钩机,另有2辆皮卡。“我买车是为了做生意赚钱!”韦光安告诉记者,城市发展、工业园区开发带来了很多机遇,钩机、铲车做工程,皮卡拉货,按目前的情况来看,再过两三年就能回本。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乔晓莹本报通讯员韦伟强“两家企业在法院的调解下,将矛盾化解、和解,并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难能可贵!”在2012年12月30日上午举行的中国信达广西分公司与广西荣和集团借款合同纠纷一...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