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国扶47条》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兰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12月22日,记者从市农研中心花卉特经站了解到,为摸清目前兰州市中药材的生产状况,了解农民种植中药材的收入,以及从种植到销售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站组织专人就兰州市中药产业现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结果表明,由于药农欠缺专业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兰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兰州市中药材特色产区初具雏形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兰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8308万亩,产量达到7272.11万吨,其中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有:甘草、黄芪、枸杞、牛蒡子、板蓝根、乌药、党参、柴胡等。总体来看,兰州市种植中药材区域化特色产区已初具雏形。
中药材产业有了可喜的发展,但市农研中心的专家们还发现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是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兰州市绝大多数中药材种植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在种苗培育,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致使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在较为集中的中药材种植区域,中药材的加工依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加工工艺主要是原药干制、去皮、切片、切段、硫磺熏蒸等,缺乏相应的深加工设备和品牌产品。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兰州市药材的声誉,甚至丧失市场。
其次,技术人员缺乏,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
再次,不同的采收时间直接影响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采收加工不规范,导致药材品质下降。
与此同时,市场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已成为兰州市农民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
加强中药材标准基地建设
针对发现的问题,市农研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甘肃省财政每年集中5500万专项资金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但由于兰州市种植面积不到5万亩,因此未能分到羹。因此,建议兰州市集财政、扶贫、农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重点支持中药材标准种植研究,使得兰州市目前中药材种植有基础的区域能够在规范种植上再进一步发展。
可以在榆中县北山高海拔雨养农业区,建立以贡井乡为中心的甘草、黄芩和板蓝根基地;以西固区金沟乡杨家咀海拔在2300米以上的二阴山区为代表的贝母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加大中药材的研发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推广中药材种养配套的生产模式。针对目前兰州市中药材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全市统一的中药材信息发布、销售网络平台,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临近新年,看守所的在押人员生活环境如何?为展示看守所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和尊重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增进社会各界对看守所工作的了解,促进看守所...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