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朝霞 通讯员 季桂珍
1月6日,由榆中县地方志办公室全程指导,城关镇北关村73岁老人高永福编纂的《北关村史》举行发行仪式。据有关人士介绍,村级自行编纂村史,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高永福说:“历史是一个地方的根,记忆是一个地方的形。我要把一生的记忆和亲身经历的人和事记录在《北关村史》中,等我们这一代人去了,依然会有人记得北关村的历史。”
愿 望
写一部关于北关人自己的村史,是高永福70岁时的人生愿望。年逾古稀的他用自己一生的回忆,经过一年多时间收集资料素材,采访、整理、汇编,完成了这部4万多字的《北关村史》。当看到自己所写的《北关村史》被印刷成书的那一刻,老人心中的那份激动不言而喻。
从1966年开始在北关村当村干部,高永福一当就是30多年。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对于他来说,闭着眼睛一切历历在目。随着北关村从贫穷到富裕,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已然充满了城市的影子,老人不希望北关村的历史被后人遗忘,不希望北关村的那些民俗文化、“杰出”人物退出人们的视线。
于是,高永福走村串户收集资料素材写村史。“非常吃力,因为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加上年纪大,精力不好、眼睛也不行了。”高永福告诉记者,他在编写村史的过程当中遇到过不少困难,写一篇文章常常要花八九个小时。遇到不懂的情况,他找些参考资料学习,请朋友和有文化的人帮他修正。尽管写书很吃力,但他中途并未放弃,他说:“因为,我对北关村的每一寸土地和村民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从开始写村史到最后完成,老高就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过,经常加班到深夜。如果碰到特殊情况,他写到半夜两点钟还不想休息。”高永福的老伴说。
为了给撰写《北关村史》打下基础,念书不多的高永福,多年来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将自己所感所想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写过许多诗歌、小散文,有些作品还在报纸上发表过。子女给的零花钱,他也舍不得花在吃穿上,而是订阅了多份报纸,并将报纸上有意思的文章和图片剪下来,贴成一本本小册子。平时他还收集一些人物图像、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等图片,将这些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东西作为资料。
记 录
高永福写的这本4万多字的《北关村史》,分为北关村古老的土地、巨大的变化、民俗文化、杰出人物等8个部分。从北关村民国时期的风貌写起,到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用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建设家乡的艰难历程以及北关村对榆中县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部村史不仅记录了重大事件,北关村人的生活从“野菜杂粮污水肚、土房破衣烂泥路”到“穿的高档新衣服、吃的细粮蛋菜肉、住的瓦房小洋楼”的发展。北关人艰苦的创业史,勤劳的守业史,高永福在他的《北关村史》中都记录了下来。
“哪家的后生中了举人,哪年发生自然灾害,哪年开始修建灌溉渠等,这些对于一个县或者市来说,可能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算大事。”高永福说。
“对于北关村的人来说,如果不看这本书,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年北关村发生了这么多事,北关还有这么多的名人和风俗。”北关村的一位村民说。
“《北关村史》的出版发行,必将带动和促进榆中乡村史志的编辑与出版工作,也将激励北关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榆中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周学海为此书作序如是说。
新闻推荐
陇原乡村巨变无声——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一周年回眸(上)本报记者吴梦寒一年前的春天,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陇原大地全面展开。为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人打响了一场声势...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