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中有疼痛、戏谑中有批判。
“乐山造”电影《人怕出名猪怕壮》(以下简称《人》),由一只宠物猪引发的城市轻喜剧,给我们2018年春天带来一股清新麻辣的另类诗意。
失地农民沈一金搬入城市公寓顶楼养鸡鸭羊,被儿子一气之下“一锅烩”,回老家买了一只宠物猪招摇过市。意外失踪的小猪被社区干部拾到挂了失物招领。为了贪便宜,半年里,沈大爷故意不去认领,偷着乐。年关将至,社区见猪无人认领,索性将猪杀了。猪刚杀,沈一金就上门“认亲”、要猪。社区普通员工为了惩戒沈一金,设计他与猪进行“亲子鉴定”,最终与社区“论战”法庭。公安、法官、自媒体、公众纷纷介入,“出了名”的沈一金陷入被孤立、被利用、被媒体恶意绯闻的漩涡,沈一金在顶楼栏杆上摇摇欲坠时,忏悔自己的自私,同时责问无良人群良心何在。社区王主任、周主任悉心斡旋,双方和解,男女主人公也意外找到了感情归属,沈一金喜得儿媳、心病解除,大摆猪肉宴席,社区重归祥和、喜迎新年。
我以为,《人》剧掀开了当今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一扇明亮的窗户,一出诙谐中有疼痛、戏谑中有批判、价值呼唤、人性回归,并且具有当代风俗史意义的轻喜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继当年《抓壮丁》风靡全国而后沉寂数十年的四川轻喜剧终于重出江湖,《人》剧以世界级的乐山文旅元素为底蕴,以乐山新时期文化建设高起点、新视野的姿态和决心,在今年贺岁电影中叫好叫座、强势立足,可喜可贺。
其次,《人》剧响亮地打破了东北喜剧与西南喜剧长时间对角失衡的状态。相对东北稍显矫情、夸饰、闹腾的搞笑作品,《人》剧四川话与普通话齐飞,俗话与格言共一色,当代风俗史被切开的剖面影像中,准确、自然的亲情、爱情演绎和批判高度似乎更胜一筹。
第三,《人》剧不自觉地打破了中国式轻喜剧传统的人物边缘化、政治疏离化的叙事格局。沈一金不再是当年唯唯诺诺的“陈焕生”,而是当下普遍存在的因失地、因务工、因有钱、因面子纷纷进城买房的农民式的市民代表,至少成为了亚主流人群。有人说,“电影就是乡愁”,但是,《人》剧不拘泥于乡愁,当沈一金与社区领导形成可以化解的矛盾关系之后,社区组织替代原来的村委会功能,这温暖厚重的大国基石,已然是最有力的新形态下的政治话语,由此而拓展了轻喜剧的内涵和外延。
第四,其实,我认为《人》剧更有价值的奉献是当代社会城乡融合、文化重构的思想命题。影片告诉我们,乡愁未必矫情,栖居何处并不要命。城市与农民式的新型市民错位匹配该怎样去调和、调试;城市社区的职能、功能该如何去改善、应对;泛存在的网络暴力、以及隐患丛生的市民劣根、农民劣根等等当下的“文明病”该如何去诊治,这才是时代赋予的新型使命。
放眼当下中国,治贫,我们已经“***”,治病,又该怎样“精准治病”,是继续繁衍蘑菇圈似的漂亮而硬邦邦的城市居所,还是着力建设温暖和谐的人的精神家园,《人》剧给出了不错的答案:爱为根、治理狠。城乡融合仍在继续,形态丰富的文化重构的显性命题已经悄然掌灯,虽任重道远,我们必将暖心前行。
显然,《人怕出名猪怕壮》仅仅是乐山题材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的第一部,且当耐心期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晓玲)8日晚上,乐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民警在乐山中心城区乐青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严查夜间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晚上11时56分,当检查一辆乐山牌照的小轿车时,民警闻到了该...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