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人来说,投资理财既可以增加退休生活的乐趣,又能提高生活品质。但退休老人进入晚年的年龄状况和相对有限的工资收入,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相对保守稳健的投资群体。
如何能让资产保值增值,又能保证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呢?一起来看看“阿婆”、“阿公”们是怎样投资理财的吧。
享受快乐的“退休生活” 也是一种“投资”
家住州农行家属区的金景钟今年59岁,老伴今年53岁,老两口的年收入约为5万元。
目前,金景钟老两口自有房产一套,无房贷。独生女工作稳定,不需要额外支持,且老两口每月还能获得由女儿给予的1000元生活补贴。目前,老两口有存款约19万元。
进行何种投资才能让存款保值?
金先生的理财目的明确,就是确保能够安享晚年,投资方式既要保障投资本金的安全,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才是第一位,投资赚钱是第二位。”金景钟夫妇俩在做好理财规划的同时,还积极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常常外出旅游,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状态,他们认为,能更好地享受快乐健康的退休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
炒股“找乐子”
老股民的“好心态”
家住西昌南苑小区的张桦是1999年入市的老股民,退休后,张先生便专心于研究股市动态。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张先生已成为“老练”的投资者。
“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就应该对国家的经济前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的经济形势是很好的,估计股市有15年左右的黄金期,不可错失良机。”张先生认为,想要炒股的人,应该少去听一些“小道消息”,多看点专业书籍,增强专业水平。
张先生炒股的心态很好,他说:“我投入股市的都是闲钱,赔或赚都很正常,也不是特别看重收益率。对我来说,天天去炒股,就为寻求一种乐趣。”
张先生说,炒股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五,只要是交易时间,他都会和一帮“老股民”分享炒股心得,“聊一会儿天,喝一会儿茶”。
保守理财 资金安全最重要
西昌市服装厂的退休职工颜永芳今年80岁,她辛辛苦苦积攒了25万元,每年却只拿着不到1000元的利息。
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财常识和金融产品,颜婆婆的全部“家底”常年躺在银行活期存折上“睡大觉”。
21日,颜永芳在某银行等候取款,等待期间,她转到了理财柜台,就个人理财问题咨询了银行经理。
理财经理小李建议:“颜婆婆,你若是将25万中的20万存成定期,每年就能多获得几千元的利息,若是购买长期国债或理财产品,收益会更高,剩下的钱可存成活期存款,这样,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同时,可以让收益更大化。”
颜婆婆考虑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些钱还是全部存成活期,万一生了病,钱能随时取出来支付医疗费,这也是没存成定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颜婆婆看来,把钱存在银行,利息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把钱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自己就放心了。
老年人风险承担能力较低
应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家住西昌市外滩16区的黄芳是典型的退休高级干部,老夫妻俩退休后均有稳定的收入。黄婆婆夫妇退休月收入有5000元,老两口住着宽敞舒适、装修精致的大房子,和邻居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黄婆婆是家里的“财政部长”,一般理财事宜都由她“拍板”。退休后,黄婆婆最不缺的就是时间,闲来无事的她开始关注起银行的理财产品。
目前,黄婆婆有股票市值近10万元,还有50多万元的活期存款。由于黄婆婆和老伴均已退休,因此,平时的花销不大,月均开销为3000元左右。
“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热门的产品稍晚点就买不到了。”最近,黄婆婆在得知自己想买的一款保守型理财产品已经售罄时,有些懊恼,同时关注到了一款银行代理的基金。
“收益百分之六点几,那么高啊,这个产品还有吗?”黄婆婆问到。理财经理给出的建议却是“这款产品不适合你们年纪大的人。”
“对于老年人来说,风险承担力普遍较低,因此,应多选择中短期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如果短期内没有太大的支出需求,也可以保有一部分定期存款,并投资国债。不建议配置股票、基金等高风险产品,另外必须留足10%-20%的流动现金。对年事已高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只需进行存款,并且时间也应控制在半年或1年以内,不适合投资国债。”理财经理向黄婆婆说明。
“我们老年人理财最关心资金安全不安全,所以我还是相信银行。”黄婆婆最后还是决定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等有了合适的产品,再进行购买。
新闻推荐
本报资料马上要到手的年终奖收入,工作一年来的薪水节余,兼职赚来的少量现金……对于不少人来说,手上的小额资金无处理财,是让人犯难的一件事。人们普遍希望,无论是多少钱,最好都要让它“动起来”。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