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0版)
“西昌的气候、水果、蔬菜、阳光,是在外地拿钱都买不到的。妈妈爸爸在西昌买了一套房,一万一平方米,比绵阳还贵。以后有空,他们可以每年去西昌住上一两个月。房子位置很好,开窗可看邛海、泸山,离湿地公园、城南大道、商业区都很近,生活交通又方便,据说是西昌的富人区。只是房子不大,小三室,一家人或者他们带两个朋友去玩玩基本够了。我又成了西昌人了!”这一段话是四川绵阳的张女士在网络上“秀”的感言。
我研究西昌市外来购房者的来源后发现:首先,成都及周边地区来购房过冬或养老的占据了一部分人群;其次是成、渝两地的生意人,因为喜欢这座城市,他们移民到西昌定居;此外,凉山州十几个县市的人,有送小孩到西昌来上学或送老人来居住,这也是一个潜在的购买人群。对外地人来说,如果不是因为西昌有强烈的吸引力,让他在这里购买与成都一样价格的房子,是绝无可能的。
去年,38岁的李伟辞掉成都的高薪工作,卖掉房子,来到西昌市安家。他现在在风景优美的邛海边开了一家旅馆,做了老板,过上了他梦想中的“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星和月亮”的日子。他说:“太安逸了!我成都的小伙伴们听了,都是‘羡慕嫉妒恨\’的,跃跃欲试,想过来入伙。”一到冬天,李伟的旅馆生意常常爆满,接待的都是从成都或四川其他县市过来晒太阳的游客。
在前来晒太阳的外地人眼里,西昌太阳散发的热,不同于城市的燥热,是直接、健康的。这里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温、优美的环境,正好让外地人体验到了逃离雾霾的快乐——“开窗可看邛海,散步湿地公园”。
西昌的美
曾在探险家、作家的笔下流淌
5月的一天,我从成都来到西昌市的邛海边。清凉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游船,浩瀚湖泊的中央,一团团纯白的云朵倒映在湖面上,蓝天将湖面反衬出深邃的暗紫色。我眼前的这片“海”,面积相当于5个西湖大小,其周边的湖盆平原也是安宁河谷平原的组成部分。
安宁河谷平原所在的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历史上曾是一个外人很难进入的“彝人王国”,也是西方旅行者梦寐以求的“探险乐园”。1949年前,对西昌有较为深入探险与调查的西方人当数俄国人顾彼得。1939年,时任国民政府“中国工业合作社驻西康省办事处”负责人的顾彼得,在康定的工作面临着当地官僚的排斥与敌视,于是无所事事的他开始到西昌各地游玩。
后来顾彼得将他的经历写成了《彝人首领》一书,在书中他写道:“我希望一直像这样永远地游逛下去,从一个美丽的山谷到另一个美丽的山谷,在一个亲切、宁静和友好的小村子里过夜,或者在夏日山间温馨芬芳的山风轻指下,从一个彝人的寨子到另一个彝人的寨子。”
顾彼得发现,美丽而恬静的安宁河谷平原,在他眼前铺展出一幅天堂般的画卷:“山地渐渐开阔起来,呈现出绿茵茵的草地和低矮的山麓,在左边和右边雄伟山脉的庇护下,形成一个宽广肥沃的山谷,左边一条低矮的山岭为苍劲的老橡树所覆盖,有的地方则让位于一些高大的栗树和梧桐树,这很像旧日欧洲的一幅油画。缤纷的花朵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繁茂,瀑布一样的野玫瑰迷人的花香为这美不胜收的山水添色不少。太阳升得更高了,有更多的彝人出来旅行,笛子的吹奏声和歌声从远处的居所传了过来。”
顾彼得还走访了西昌城南5公里的泸山:“主人们邀请我到当地一个著名的朝圣之地——泸山去住了几天。泸山金字塔形的山峰屹立在西昌城对面湖边,在泸山陡峭的山坡上,层层相叠的寺院隐没在密林中浮现出金碧辉煌的曲线屋顶……我们走访了所有的寺院,最后到达了顶峰,四处望去,风景绝美,东边的大凉山笼罩在蓝色的迷雾之中……许多寺院已被来这里逍遥的城中游客所占据,在阴凉的露台前,他们懒懒散散地坐在长凳上,或是厨房里还在做饭的时候他们便打麻将消磨时间。”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彝族作家孙绵屏还回忆了安宁河谷平原的美景:“四野蓊郁葱茏,到处可见耸入云天的高大桉树,各式各样的鸟雀飞来飞去,仰望时令人目眩的树梢,总有铁鹦鹉盘旋翔飞的黑色身影,不时还传来它鸣叫时带金属味的铿锵之声……”
随着对西昌的了解,我的脑海逐渐浮现出同为西南地区的另一座城市——云南大理,因为我发现,这两座城市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奇妙相似性。
首先,这两座城市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首府。西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的州府;大理市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其次,所处地理环境都为峡谷盆地。西昌位于横断山区安宁河谷平原的腹地,市区周围被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环抱;大理市位于横断山脉南端,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第三,气候较为相似。西昌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8℃,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2500小时以上;大理同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年均气温l5℃,年日照时数2230小时。第四,都是外地人喜欢涌入的移民城市。
最后一点相似性,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两座城市都拥有“山、水、城”的完美宜居环境。这也是我从飞机上俯瞰西昌之后得到的灵感:在崇山峻岭的环抱中,一条狭长的河谷——安宁河谷自南向北延伸,河谷上一条宛如丝带般的河流——安宁河蜿蜒流淌,河流周围是如花斑交错一样的格子状农田。在这条河谷的中心地带,一个形似蜗牛(其实我看它更像是一只卖萌的玉兔)、色如碧玉的湖泊——邛海,偎依在河谷的东侧。而邛海的北边,就是西昌市区。
从高空俯瞰,西昌这座城市的格局一览无遗,它是一座山、河、湖、城相依相融的城市。或者说,西昌的城市之美是一种格局之美。它符合了中国人传统上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背山面水,藏风纳气,“山、水、城”融为一体。说实话,我很佩服古人在这里选址建城的智慧,因为我发现,沿着安宁河谷寻找,没有一个城市的选址优势能够超越西昌。
具备如此优越的“山、水、城”资源,西昌的城市底蕴显得卓尔不凡。有了这么好的资源,还不能缺一样东西:三者合理的布局。可以说,西昌城最精彩之处在于,
邛海是高原上的一汪水 西昌是四川的“后花园”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它不仅是调节西昌市气候的重要湖泊,也是西昌市区主要的水源地。邛海水质清澈透明,面积约31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14米,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当地百姓习惯把湖泊叫海子,所以便称它为“邛海”,“邛”则来源于西昌市东南部一个古代的国名——邛都。推窗可看邛海,气候与物产两相宜,这一切也使西昌成了四川人的“后花园”。
蓝楹绽放的美丽 凸显西昌优越的光热条件
在西昌市区的航天路上,蓝楹树绽放出一串串蓝紫色的美丽花朵,为这座西南“日光之城”增添了几分妖娆的色彩。蓝楹原产于巴西,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霜雪。能成功引种蓝楹,足以说明西昌市具备良好的光热条件。
本报记者冷文浩摄
“山、水、城”三者之间的布局非常合理:首先,西昌城并没有直接建在安宁河边,而是建在河流东侧地势更高的邛海小盆地里,中间与安宁河有北山和泸山的余脉相间隔。因此这块小盆地就像一个避风港湾,让西昌既能享受到安宁河谷平原的富饶,又成功避开了这条河流可能带来的洪涝灾害;其次,在邛海小盆地里,西昌城背靠北山,东南就是邛海。北面背山、南面临水,这也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里最为宜居的格局。
可以说,在西南地区,从“山、水、城”的布局来看,与西昌最像的城市就是大理。大理的苍山、洱海以及大理古城,早已名闻天下。如果与西昌和大理比较,丽江就有一个缺憾了:城市周边没有邛海、洱海这样的“水”的滋润。
虽然有上述五个方面的相似性,但是如果论城市的知名度、文化内涵与规模,大理似乎要更胜西昌一筹。首先,大理的历史地位比西昌高。大理曾作为大理国的国都,是整个云南的政治与文化中心,知名度更高,历史文化内涵也更丰富,在1982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西昌在历史上只是地区的行政中心,并且还曾隶属过大理国管辖,算是国都大理下面的次一级行政中心,到现在也只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次,大理的旅游开发比西昌至少早十几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理就已经对外开放旅游,大量外国游客涌入,随后带来了国内的游客和商人;第三,新的移民潮为大理带来了更大关注度。2000年左右,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大理洱海边建房,随后画家赵青、电影《落叶归根》导演张扬等纷纷落户大理,为大理带来了名人的“聚集效应”。相反,西昌的移民却缺乏大理这样的名人效应。
如果进一步对比西昌和大理,估计还能找出更多有关它们相似或差异的兴趣点。而单从城区面积上看,大理是西昌的两倍。如果算上新移民带来的环洱海的“大理”,大理城区面积将更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昌是否可以算是缩小版的大理?
(下转A12版)
新闻推荐
三轮车从主干道冲向路边店铺,幸亏无人员伤亡。1月2日下午6点左右,在西昌市长安中路名店街斜对面发生了惊险一幕,一辆正在主干道上高速行驶的三轮车突然急转弯,撞向路边的店铺,把车上的两名乘客吓得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