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东在野外勘测
张怀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副所长、高级工程师。26年以来,他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大别山深处,带领团队勘探出钼金属资源量高达245万吨的世界第二大巨型钼矿床。他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土资源部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评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全国“最美职工”等,并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6年野外坚守发现亚洲第一巨型钼矿床
1992年,张怀东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成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的一名技术员。“工作后才发现,上学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真正深入野外一线工作时,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当时心理落差特别大。”张怀东坦言,工作之初也曾迷茫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地质行业处于低谷时期,很多地质勘探人员没有项目可做,发不出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从业者选择了转行或跳槽。“跟我同批进入313地质队的技术员有三四十个,现在只剩下四个人。”张怀东说。
经过15年的野外一线磨炼,2007年5月,张怀东出任“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着力对大别山东段成矿区进行勘探。
2008年9月4日,张怀东跟往常一样,早饭后,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来到钻机平台。奇迹就在这一天发生了。“我发现当天打孔上来的岩芯颜色明显发灰、发暗,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初步判断可能是钼矿。”张怀东说
经过两天的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送去的40件样品全部达到钼矿工业指标。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怀东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历时4年,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人民币,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终被发现,这一消息震动了地勘业界。
惊险,泥石流午夜突袭险丧命
地质勘探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员需要极强的探索求真精神。钻山沟、爬险坡、进深山……“我们往往不走寻常路,一般来说,越险越偏的山区有新鲜石头的可能性越大。”张怀东说。
1998年至2002年,张怀东一行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进行勘探,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选择在山上一个相对安全的冲积平台上安营扎寨。
2001年盛夏的一天,夜里12点多,劳累的勘探员大都进入了梦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别山山区突降暴雨,伴随而来的是来势汹汹的泥石流。
高处钻机平台上24小时作业的勘探队员最先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酣睡中的张怀东在队员的大声呼喊中惊醒,他听到了泥石流滚滚而下的巨响,于是飞速往帐篷外跑。就在他们撤离几秒钟后,帐篷瞬间被摧毁。
长期野外作业落下病根
“从事地质行业,只要有项目,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张怀东说,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下午两三点下山,经过漫长的山路,晚上回去后把当天数据转到地质图上,然后根据当天采集到的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这,就是地质勘探员的日常。
从2004年开始,张怀东独立带的项目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工作繁忙,他往往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因而也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2008年,张怀东的父亲生重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却不能日夜陪伴左右,留下老母亲独自在家照顾生病的父亲。2009年,在父亲去世前夕,他才陪父亲度过了最后的日子。“中午吃饭不方便,往往是馒头就咸菜或者是干吃方便面,冬天时的凉馒头实在是难以下咽。”因为是在野外工作,所以地质勘探员的饮食和作息极其不规律,张怀东的身体也落下了关节炎等大大小小的病根。
2009年,他的腹部疼痛难忍,被查出得了胆结石。可是,手术拆线的第二天,张怀东就闲不下来,进了矿区陪同前来考察的人员了解钼矿情况。
新闻推荐
他不仅是家中独子,而且也是一个硬汉。几十年前,他风雨飘摇、居无定所,几乎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找下顿的日子。为了照顾岳父岳...
金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